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滨海湿地面临的问题 | 第10-11页 |
1.2 海三棱藨草湿地退化研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15-24页 |
2.1 海三棱藨草群落分布的调研 | 第15-1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2.2.1 采样方法 | 第18-19页 |
2.2.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19-20页 |
2.2.3 Biolog微平板法 | 第20-22页 |
2.2.4 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22-23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海三棱藨草群落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24-30页 |
3.1 研究区土壤理化因子的描述性统计 | 第24-25页 |
3.2 海三棱藨草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 第25-27页 |
3.3 讨论 | 第27-28页 |
3.4 结论 | 第28-30页 |
第四章 Biolog微平板法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分析 | 第30-38页 |
4.1 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差异 | 第30页 |
4.2 基于单一和多种碳源利用分析的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异 | 第30-35页 |
4.3 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异的理化因子分析 | 第35-36页 |
4.4 讨论 | 第36-37页 |
4.5 结论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利用Miseq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季节性变化的分析 | 第38-52页 |
5.1 优化序列及长度分布 | 第38-39页 |
5.2 物种丰度及多样性分析 | 第39-43页 |
5.3 物种群落结构分析 | 第43-47页 |
5.4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分析 | 第47-48页 |
5.5 讨论 | 第48-50页 |
5.6 结论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