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旅客运输论文--地铁过轨运输论文

基于社会力模型的地铁站乘客疏散行为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8页
    1.1 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1 地铁站研究文献综述第11-14页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第14-15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5-18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第15-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行人疏散的基本理论第18-30页
    2.1 典型的行人疏散模型第18-23页
        2.1.1 元胞自动机模型第18-19页
        2.1.2 社会力模型第19-21页
        2.1.3 子气模型第21-22页
        2.1.4 流体力学模型第22页
        2.1.5 排队论模型第22-23页
    2.2 人员疏散中的典型群体行为第23-25页
        2.2.1 自组织现象第23-24页
        2.2.2 瓶颈处的摆动现象第24页
        2.2.3 恐慌行为第24-25页
    2.3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疏散特点第25-29页
        2.3.1 铁站设施设备对应急疏散的影响第25-26页
        2.3.2 地铁突发事件自身特性对应急疏散效率的影响第26-27页
        2.3.3 地铁中乘客构成对应急疏散效率的影响第27-29页
    2.4 人员疏散时间的计算第29-30页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交通特征分析第30-46页
    3.1 图像处理技术原理第30-34页
        3.1.1 运动目标检测第30-32页
        3.1.2 运动目标跟踪第32-34页
    3.2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构成第34-37页
        3.2.1 乘客年龄构成第34-35页
        3.2.2 乘客性别构成第35-36页
        3.2.3 乘客携带行李构成第36-37页
    3.3 楼梯上乘客基本特征分析第37-41页
        3.3.1 无对冲楼梯上乘客基本特征分析第38-39页
        3.3.2 对冲楼梯上乘客基本特征分析第39-41页
    3.4 通道内乘客基本特征分析第41-42页
    3.5 乘客上下车行为分析第42-45页
        3.5.1 乘客上车行为分析第43-44页
        3.5.2 乘客下车行为分析第44-45页
    3.6 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交通行为模拟与分析第46-59页
    4.1 乘客基本行为模拟与分析第46-50页
        4.1.1 楼梯上乘客行为模拟及分析第46-48页
        4.1.2 通道内乘客行为模拟及分析第48-49页
        4.1.3 上下车乘客行为模拟及分析第49-50页
    4.2 乘客上下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第50-54页
        4.2.1 乘客初始位置分布第50-52页
        4.2.2 上下车人数比例第52-53页
        4.2.3 车门宽度第53-54页
    4.3 通道内乘客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第54-58页
        4.3.1 泰森多边形第55-56页
        4.3.2 乘客密度第56-57页
        4.3.3 乘客流方向第57-58页
    4.4 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地铁人员疏散模拟第59-69页
    5.1 地铁人员疏散的规范要求第59-63页
        5.1.1 我国地铁人员疏散的规范要求第59-61页
        5.1.2 NFPA130标准第61-63页
    5.2 地铁站人员疏散模拟的参数设置第63-64页
        5.2.1 疏散人员数量与参数设置第63页
        5.2.2 车站疏散场景设计第63-64页
        5.2.3 疏散安全区第64页
    5.3 地铁站人员疏散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第64-68页
        5.3.1 无列车达站时发生突发事件第64-65页
        5.3.2 列车到站时发生突发事件第65-68页
    5.4 小结第68-6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9-71页
    6.1 本文总结第69-70页
    6.2 未来研究展望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三棱藨草湿地修复过程中的微生物组成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下一篇:产PSP链状亚历山大藻共附生细菌多样性及藻菌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