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卡洛夫斯基美学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22页 |
| 一、研究对象概述 | 第10-13页 |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3-16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四、研究方法和章节安排 | 第20-22页 |
| 第一章 如何使用语言: 从前景化到功能 | 第22-50页 |
| 第一节 前景和背景: 一对标出性对立范畴 | 第23-35页 |
| 一、前景化和陌生化的家族相似属性 | 第23-27页 |
| 二、前景作为标出项 | 第27-30页 |
| 三、前景和背景的翻转 | 第30-35页 |
| 第二节 功能: 如何使用语言 | 第35-50页 |
| 一、功能的二分法: 实用与审美 | 第35-38页 |
| 二、关注事物本身: 从聚焦到区分 | 第38-42页 |
| 三、审美功能: 从区分到“溢出” | 第42-45页 |
| 四、审美和实用的并存与翻转 | 第45-50页 |
| 第二章 谁在使用语言: 语义、意向与作者 | 第50-75页 |
| 第一节 彻底的科学化: 文学的语义研究 | 第51-62页 |
| 一、语义研究: 科学化的追求 | 第51-54页 |
| 二、作品作为语义结构 | 第54-58页 |
| 三、建构语义整体: 科学主义的视角 | 第58-62页 |
| 第二节 艺术实践的意向性: 重构艺术家意图 | 第62-75页 |
| 一、艺术作品的意向性和非意向性 | 第62-66页 |
| 二、艺术家的幽灵 | 第66-70页 |
| 三、重访艺术家 | 第70-75页 |
| 第三章 使用语言的条件: 艺术制度研究 | 第75-101页 |
| 第一节 艺术制度研究 | 第76-86页 |
| 一、文学演变和审美规范 | 第76-80页 |
| 二、建构一种制度性事实 | 第80-83页 |
| 三、作为弱体制的审美规范 | 第83-86页 |
| 第二节 从文学史到艺术传统 | 第86-101页 |
| 一、文学演变的动力 | 第86-90页 |
| 二、文学演变: 从内部动力到内外合谋 | 第90-94页 |
| 三、新的文学史观 | 第94-97页 |
| 四、“创造”艺术传统 | 第97-101页 |
| 第四章 语言的双重身份: 艺术符号理论 | 第101-125页 |
| 第一节 艺术符号理论 | 第102-113页 |
| 一、从个体到超个体 | 第102-106页 |
| 二、艺术符号作为信息符号 | 第106-110页 |
| 三、转向读者与社会 | 第110-113页 |
| 第二节 走向言语行为理论的文学话语 | 第113-125页 |
| 一、语义抑或语用? | 第113-116页 |
| 二、文学作为宣告式言语行为 | 第116-120页 |
| 三、界定“文学 | 第120-125页 |
| 结语:如何以文行事 | 第125-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 索引 | 第137-140页 |
| 致谢 | 第140-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