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下辽河平原区农田景观异质性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3 研究内容第12页
    1.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12-15页
        1.2.1 国内外农田景观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2 国内外景观异质性研究综述第13页
        1.2.3 国内外景观格局指数研究综述第13-14页
        1.2.4 国内外景观异质性尺度效应研究综述第14-15页
    1.3 研究方法第15-20页
        1.3.1 “3S”技术第15-16页
        1.3.2 移动窗口法第16页
        1.3.3 半变异函数第16-17页
        1.3.4 面积信息守恒评价模型第17-19页
        1.3.5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第20-2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0页
    2.2 数据来源第20页
    2.3 数据处理第20-24页
        2.3.1 景观类型分类第20-22页
        2.3.2 景观指数选择第22-24页
    2.4 特征尺度的判定第24-28页
        2.4.1 分析粒度选取第24-26页
        2.4.2 分析幅度选取第26-28页
第三章 下辽河平原区农田景观格局特征第28-33页
    3.1 类型水平上农田景观特征第28-30页
        3.1.1 斑块数量特征第28-29页
        3.1.2 斑块类型形状特征第29-30页
    3.2 景观水平上的农田景观特征第30-32页
        3.2.1 农田景观多样性分析第30页
        3.2.2 农田景观破碎度分析第30-31页
        3.2.3 农田景观连接度分析第31-32页
    3.3 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下辽河平原区农田景观空间异质性第33-40页
    4.1 农田景观空间多样性分析第34-36页
        4.1.1 多样性指数高值区景观要素分布特征第34-35页
        4.1.2 多样性指数低值区景观要素分布特征第35-36页
    4.2 农田景观空间破碎化分析第36-39页
        4.2.1 破碎度指数高值区景观结构特征第37-38页
        4.2.2 破碎度指数低值区景观结构特征第38-39页
    4.3 小结第39-40页
第五章 下辽河平原区农田景观梯度变化第40-46页
    5.1 景观异质性指数沿南北方向样带梯度变化第40-43页
    5.2 景观异质性指数沿东西方向样带梯度变化第43-45页
    5.3 小结第45-46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46-48页
    6.1 结论第46-47页
    6.2 讨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喜树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氧化钨/氧化碲异质纳米结构气敏传感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