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柴油机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2 我国发动机类铸件砂型铸造的现状 | 第11-12页 |
1.3 现代铸造工艺技术的发展 | 第12-13页 |
1.4 铸造工装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5 课题开发背景 | 第13-14页 |
1.6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及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YC6T水冷排气管的铸造工艺分析 | 第15-19页 |
2.1 铸件基本技术要求 | 第15页 |
2.2 工艺要求 | 第15-16页 |
2.3 装备要求 | 第16-17页 |
2.4 YC6T水冷排气管产品结构特点及铸件工艺难点 | 第17-18页 |
2.4.1 YC6T水冷排气管产品结构特点 | 第17页 |
2.4.2 铸件工艺难点分析 | 第17-18页 |
2.5 基本工艺参数 | 第1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YC6T双层水冷排气管项目开发采用UG/WAVE技术 | 第19-30页 |
3.1 UG/WAVE参数化装配建模技术在产品开发设计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3.1.1 UG/WAVE的优点 | 第20页 |
3.1.2 WAVE的主要建模工具: | 第20-21页 |
3.1.3 WAVE系统工程(WAVE System Engineering) | 第21-22页 |
3.2 UG/WAVE技术在YC6T水冷排气管项目开发中的应用 | 第22-26页 |
3.3 YC6T水冷排气管铸造工艺设计模式的改进 | 第26-29页 |
3.3.1 玉柴传统的铸造工艺设计模式 | 第26-27页 |
3.3.2 YC6T水冷排气管项目开发应用UG/WAVE技术的三维铸造工艺设计模式 | 第27-28页 |
3.3.3 不同铸造工艺设计模式结果比较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YC6T双层水冷排气管铸造工艺的设计与优化 | 第30-62页 |
4.1 YC6T双层水冷排气管的产品结构设计及造型 | 第30-32页 |
4.2 YC6T水冷排气管浇注系统类型及浇注位置的选择 | 第32页 |
4.3 YC6T水冷排气管浇注系统的设计计算 | 第32-35页 |
4.3.1 流量损耗系数的选择 | 第32-33页 |
4.3.2 浇注时间的计算 | 第33页 |
4.3.3 液面上升速度的计算 | 第33页 |
4.3.4 平均静压力头高度计算 | 第33页 |
4.3.5 浇注系统截面积的计算 | 第33-35页 |
4.4.YC6T水冷排气管排气系统的设计 | 第35-36页 |
4.5.YC6T水冷排气管双缩颈顶冒口的设计 | 第36-37页 |
4.6 YC6T双层水冷排气管三维浇注系统设计 | 第37-38页 |
4.7 YC6T双层水冷排气管的砂芯方案选择及三维造型 | 第38-46页 |
4.7.1 YC6T双层水冷排气管的砂芯设计要求 | 第38-39页 |
4.7.2 YC6T双层水冷排气管砂芯方案的设计及三维造型 | 第39-46页 |
4.8 YC6T双层水冷排气管铸造工艺方案校对及砂芯虚拟装配检查 | 第46-50页 |
4.9 YC6T水冷排气管芯盒的设计 | 第50-52页 |
4.10 YC6T水冷排气管铸造工艺设计采用UG/WAVE实现模具的同步更改 | 第52-54页 |
4.11 YC6T双层水冷排气管铸造工艺优化 | 第54-61页 |
4.11.1. YC6T双层水冷排气管收缩率的优化 | 第54-56页 |
4.11.2 YC6T双层水冷排气管型芯设计方案的选择优化 | 第56-59页 |
4.11.3 YC6T水冷排气管冒口与排气系统的优化 | 第59-61页 |
4.12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YC6T水冷排气管渗漏缺陷及防止措施 | 第62-78页 |
5.1 YC6T水冷排气管气孔缺陷及防止 | 第62-67页 |
5.1.1 由于气孔造成YC6T排气管渗漏问题的描述 | 第62-65页 |
5.1.2 气孔的成因分析 | 第65-67页 |
5.2 YC6T水冷排气管缩孔缩松缺陷及防止 | 第67-77页 |
一、浇注温度对渗漏的影响 | 第69-70页 |
二、进风速度对渗漏的影响 | 第70-71页 |
三、孕育剂对渗漏的影响 | 第71-74页 |
四、碲基涂料对缩松缩孔的影响 | 第74-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1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