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城市之轴的可识别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5.2 归纳总结法 | 第15页 |
1.5.3 案例列举法 | 第15页 |
1.5.4 实地调研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城市轴线与空间可识别性概述 | 第17-21页 |
2.1 城市轴线——把定城市发展方向的关键 | 第17-19页 |
2.1.1 城市轴线的定义 | 第17-18页 |
2.1.2 城市轴线的分类 | 第18-19页 |
2.2 空间可识别性——还原空间的本质 | 第19-21页 |
2.2.1 空间可识别性的定义 | 第19页 |
2.2.2 可识别性概念的构成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城市视角下辽东湾城市之轴的可识别性研究 | 第21-43页 |
3.1 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 | 第21-29页 |
3.1.1 城市空间结构的可识别性 | 第21-25页 |
3.1.2 城市空间层次的可识别性 | 第25-28页 |
3.1.3 城市空间界面的可识别性 | 第28-29页 |
3.2 城市环境的可识别性 | 第29-38页 |
3.2.1 街道与设施 | 第29-33页 |
3.2.2 建筑与场地 | 第33-35页 |
3.2.3 景观与绿化 | 第35-38页 |
3.3 城市角度下建筑的类型 | 第38-40页 |
3.3.1 地标性建筑 | 第38-39页 |
3.3.2 界面建筑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建筑视角下辽东湾城市之轴的可识别性研究 | 第43-57页 |
4.1 城市之轴上建筑的空间位置 | 第43-48页 |
4.1.1 视觉起点的“起”建筑 | 第43-44页 |
4.1.2 活跃气氛的“承”建筑 | 第44-45页 |
4.1.3 张弛有力的“转”建筑 | 第45-47页 |
4.1.4 强劲收笔的“合”建筑 | 第47-48页 |
4.2 城市之轴上建筑的空间结构 | 第48-51页 |
4.2.1 城市之轴上单体建筑的空间结构 | 第48-49页 |
4.2.2 城市之轴上群体建筑的空间结构 | 第49-51页 |
4.3 城市之轴上建筑的空间情景 | 第51-53页 |
4.3.1 空间的代入感 | 第51-52页 |
4.3.2 空间的领域感 | 第52-53页 |
4.3.3 空间的同化感 | 第53页 |
4.4 城市之轴上建筑的空间形态 | 第53-55页 |
4.4.1 建筑体量 | 第54页 |
4.4.2 建筑色彩 | 第54-55页 |
4.4.3 建筑质感 | 第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文化视角下辽东湾城市之轴的可识别性研究 | 第57-69页 |
5.1 历史文化的体现 | 第57-65页 |
5.1.1 中国传统文化 | 第57-59页 |
5.1.2 盘锦地域文化 | 第59-65页 |
5.2 生活文化的凸显 | 第65-66页 |
5.2.1 艺术文化 | 第65页 |
5.2.2 职业文化 | 第65-66页 |
5.2.3 商娱文化 | 第66页 |
5.3 社会心理的反映 | 第66-67页 |
5.3.1 浓厚的人文情怀 | 第66-67页 |
5.3.2 恬淡的浪漫主义 | 第67页 |
5.3.3 豁达的英雄气概 | 第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