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 大豆花叶病毒 | 第10-14页 |
1.1 病毒的特征及感染植株后的症状 | 第10-12页 |
1.2 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划分 | 第12页 |
1.3 大豆花叶病毒的寄主与传播 | 第12-13页 |
1.4 大豆花叶病毒的防治 | 第13-14页 |
2 RNA干扰 | 第14-16页 |
2.1 RNA干扰的发现 | 第14页 |
2.2 RNA干扰的原理 | 第14-15页 |
2.3 RNA干扰的应用 | 第15-16页 |
3 GATEWAY技术 | 第16-19页 |
3.1 Gateway技术的原理 | 第16-17页 |
3.2 Gateway技术的过程 | 第17-19页 |
3.3 Gateway技术的优点 | 第19页 |
4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大豆花叶病毒CP基因RNAi载体的构建 | 第22-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1.1 材料和试剂 | 第22-23页 |
1.1.1 SMV株系 | 第22页 |
1.1.2 菌株和质粒 | 第22-23页 |
1.1.3 酶、试剂盒与主要试剂 | 第23页 |
1.1.4 引物合成及测序 | 第23页 |
1.2 方法 | 第23-28页 |
1.2.1 CP基因保守序列的确定及克隆 | 第23-25页 |
1.2.2 RNAi载体的构建 | 第25-27页 |
1.2.3 RNAi载体的鉴定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2.1 CPi基因的克隆 | 第28-30页 |
2.2 RNAi载体的获得 | 第30-33页 |
3 讨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34-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1.1 材料 | 第35-36页 |
1.2 方法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2.1 不同灭菌方法对污染率及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37-39页 |
2.2 菌液浓度与侵染浓度对GUS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 第39-41页 |
2.4 最佳侵染时间的确定 | 第41页 |
2.5 最佳共培养天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2.6 易感基因型和高再生基因型的筛选 | 第42-43页 |
3 讨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的遗传转化 | 第44-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50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44-45页 |
1.1.1 转化受体 | 第44页 |
1.1.2 载体 | 第44页 |
1.1.3 试剂 | 第44页 |
1.1.4 引物合成 | 第44-45页 |
1.2 方法 | 第45-50页 |
1.2.1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 | 第45-48页 |
1.2.2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48-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2.1 T_0代大豆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50-51页 |
2.2 T_0代转基因大豆的检测 | 第51-53页 |
2.3 T_0代CPi基因转基因大豆的转化率 | 第53页 |
3 讨论 | 第53-56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56-58页 |
1 全文结论 | 第56-57页 |
2 创新点 | 第57页 |
3 展望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6页 |
文章、专利发表情况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