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丘陵水系的城市雨洪利用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9页 |
1.1.1 世界对待水资源的态度 | 第14页 |
1.1.2 过度城市化对自然水文的影响 | 第14-16页 |
1.1.3 市政基础设施的局限性 | 第16-17页 |
1.1.4 丘陵城市可持续开发建设的要求 | 第17页 |
1.1.5 丘陵城市雨洪利用的可行性 | 第17-19页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2.1 推动和辅助丘陵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 | 第19页 |
1.2.2 丰富和充实丘陵城市自然水文环境 | 第19-20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1.3.1 丘陵城市概念的界定 | 第20页 |
1.3.2 丘陵水系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1.3.3 雨洪利用规划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2-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3-24页 |
1.4.3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34页 |
2.1 国外雨洪利用相关研究 | 第25-31页 |
2.1.1 国外雨洪利用理论研究 | 第25-28页 |
2.1.2 国外城市雨洪利用实践进展 | 第28-31页 |
2.2 国内雨洪利用相关研究 | 第31-33页 |
2.2.1 理论研究 | 第31-32页 |
2.2.2 相关实践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丘陵水系与城市雨洪利用规划分析 | 第34-46页 |
3.1 城市化对丘陵水系的影响 | 第34-36页 |
3.1.1 城市化对自然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2 改变了雨水径流的汇流过程 | 第35页 |
3.1.3 对城市水系环境的污染 | 第35-36页 |
3.2 传统丘陵城市雨洪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3.2.1 传统城市雨洪利用规划的基本内容 | 第36页 |
3.2.2 传统丘陵城市雨洪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3.3 丘陵城市水系分析 | 第38-43页 |
3.3.1 水系要素分析 | 第38页 |
3.3.2 水系形态分析 | 第38-39页 |
3.3.3 水系的属性分析 | 第39-40页 |
3.3.4 丘陵水系特征分析 | 第40-43页 |
3.4 基于丘陵水系的城市雨洪利用规划理念 | 第43-45页 |
3.4.1 维护健康的丘陵城市水生态系统 | 第43-44页 |
3.4.2 构建丘陵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 第44页 |
3.4.3 促进雨洪利用设施的生态化与景观化 | 第44-45页 |
3.4.4 实现丘陵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第45页 |
3.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基于丘陵水系的城市雨洪利用规划对策 | 第46-60页 |
4.1 宏观层面的雨洪利用规划对策 | 第46-49页 |
4.1.1 河道调蓄雨洪利用 | 第46-48页 |
4.1.2 蓄滞洪区雨洪调蓄利用 | 第48-49页 |
4.2 中观层面的雨洪利用规划对策 | 第49-53页 |
4.2.1 构建以丘陵山水为核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 第49页 |
4.2.2 耦合地表汇水路径的道路系统规划 | 第49-50页 |
4.2.3 基于雨洪调蓄利用的绿地系统规划 | 第50-51页 |
4.2.4 科学合理的雨水排放规划 | 第51-53页 |
4.3 微观层面的雨洪利用规划对策 | 第53-59页 |
4.3.1 雨洪利用场地规划的理念 | 第54页 |
4.3.2 居住区雨洪利用规划 | 第54-56页 |
4.3.3 商业服务及公共管理用地雨洪利用规划 | 第56-57页 |
4.3.4 道路与停车场用地雨洪利用规划 | 第57-58页 |
4.3.5 滨水区域用地及滨水绿地雨洪利用规划 | 第58页 |
4.3.6 其他用地雨洪利用规划 | 第58-59页 |
4.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案例研究 | 第60-71页 |
5.1 项目概况及规划目标 | 第60-61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60页 |
5.1.2 规划思路与目标 | 第60-61页 |
5.2 万载新城片区现状条件及问题 | 第61-62页 |
5.2.1 排水系统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61页 |
5.2.2 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61-62页 |
5.3 分析过程 | 第62-64页 |
5.3.1 自然特征分析 | 第62页 |
5.3.2 水系特征分析 | 第62-63页 |
5.3.3 地表径流分析 | 第63-64页 |
5.4 万载新城片区雨洪利用规划 | 第64-69页 |
5.4.1 顺应地势与水系的道路系统 | 第64页 |
5.4.2 以水系为中心的绿地系统 | 第64-65页 |
5.4.3 新城雨水排放系统的构建 | 第65-67页 |
5.4.4 不同控制目标的调蓄设施 | 第67-68页 |
5.4.5 河流形态设计 | 第68-69页 |
5.5 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