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1 背景 | 第8-9页 |
| 2 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3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 1 基本原理 | 第11-25页 |
| 1.1 主要理论与技术 | 第11-25页 |
| 1.1.1 限制环境刺激疗法 | 第11-12页 |
| 1.1.2 漂浮疗法 | 第12-16页 |
| 1.1.3 生物反馈疗法 | 第16-22页 |
| 1.1.4 虚拟现实技术 | 第22-25页 |
| 2 系统设计 | 第25-28页 |
| 2.1 系统结构 | 第25-27页 |
| 2.1.1 整体设计 | 第25-26页 |
| 2.1.2 硬件系统 | 第26-27页 |
| 2.1.3 软件系统 | 第27页 |
| 2.2 功能定位 | 第27-28页 |
| 2.2.1 硬件功能 | 第27-28页 |
| 2.2.2 软件功能 | 第28页 |
| 2.2.3 适用范围 | 第28页 |
| 3 设备先进性与可行性 | 第28-29页 |
| 3.1 先进性 | 第28页 |
| 3.2 可行性 | 第28-29页 |
| 4 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 | 第29-30页 |
| 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页 |
| 4.2 主要技术指标 | 第29页 |
| 4.3 技术路线、主要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法 | 第29-30页 |
| 4.3.1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 4.3.2 主要技术难点 | 第30页 |
| 4.3.3 解决方法 | 第30页 |
| 5 应用效果与前景 | 第30页 |
| 6 漂浮放松反馈训练快速心理恢复舱的应用 | 第30-36页 |
| 6.1 恢复疲劳训练 | 第31-32页 |
| 6.1.1 训练目的 | 第31页 |
| 6.1.2 训练时间 | 第31页 |
| 6.1.3 训练项目 | 第31页 |
| 6.1.4 训练步骤 | 第31页 |
| 6.1.5 注意事项 | 第31-32页 |
| 6.2 调节压力训练 | 第32-33页 |
| 6.2.1 训练目的 | 第32页 |
| 6.2.2 训练时间 | 第32页 |
| 6.2.3 训练项目 | 第32页 |
| 6.2.4 训练步骤 | 第32-33页 |
| 6.2.5 注意事项 | 第33页 |
| 6.3 缓解过度应激训练 | 第33-34页 |
| 6.3.1 训练目的 | 第33页 |
| 6.3.2 训练时间 | 第33页 |
| 6.3.3 训练项目 | 第33页 |
| 6.3.4 训练步骤 | 第33-34页 |
| 6.3.5 注意事项 | 第34页 |
| 6.4 心身疾患矫正 | 第34-36页 |
| 6.4.1 训练目的 | 第34页 |
| 6.4.2 训练时间 | 第34-35页 |
| 6.4.3 训练项目 | 第35页 |
| 6.4.4 训练步骤 | 第35页 |
| 6.4.5 注意事项 | 第35-36页 |
| 7 飘浮放松反馈训练效果研究 | 第36-42页 |
| 7.1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 7.2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 7.2.1 实验对象 | 第36页 |
| 7.2.2 仪器和材料 | 第36页 |
| 7.2.3 生理参数测试方法 | 第36-37页 |
| 7.2.4 实验流程 | 第37页 |
| 7.2.5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37页 |
| 7.3 结果 | 第37-39页 |
| 7.3.1 样本资料的一般情况 | 第37页 |
| 7.3.2 漂浮放松反馈训练快速心理恢复舱常用生理指标总体情况 | 第37-38页 |
| 7.3.3 不同年龄的被试心理训练常用生理指标 | 第38-39页 |
| 7.3.4 不同职务的被试心理训练训练常用生理指标 | 第39页 |
| 7.4 讨论 | 第39-40页 |
| 7.5 总结 | 第40页 |
| 7.5.1 不同年龄组间的区别 | 第40页 |
| 7.5.2 不同职位组间的区别 | 第40页 |
| 7.6 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