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选题的理由、目的、意义第9-11页
     ·论文选题的理由第9-10页
     ·论文选题的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1-15页
     ·国内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1-14页
     ·国外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4-15页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创新之处第15-16页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页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第16页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第16页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第16-18页
     ·研究方法第16-17页
     ·可行性分析第17-18页
第2章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概述第18-22页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含义第18-19页
     ·素质的含义与特性第18页
     ·文化素质的界定第18-19页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第19页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第19-20页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第20页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特征第20-21页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第21-22页
第3章 创新人才的界定与特征第22-29页
   ·创新与创新人才第22-23页
     ·创新第22-23页
     ·创新人才的涵义及品格第23页
   ·创新人才的特征第23-29页
     ·创新人才的智能结构特点第23-26页
     ·创新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特点第26-29页
第4章 文化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第29-34页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能扩大创新人才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第29-30页
     ·扩大创新人才知识面的重要性第29页
     ·优化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性第29页
     ·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第29-30页
   ·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创新人才的思辨能力第30-31页
     ·思辨能力的基础(观察力与想象力)对于创新人才的重要性第30页
     ·文化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思辨能力的培养第30-31页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塑造创新人才的非智力因素第31-32页
     ·创新人才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第31-32页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塑造创新人才的非智力因素第32页
   ·文化素质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第32-34页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氛围第32-33页
     ·文化素质教育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氛围第33-34页
第5章 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对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第34-43页
   ·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第34-36页
     ·起始阶段第34页
     ·试点阶段第34-35页
     ·推广阶段第35-36页
   ·我国文化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第36-38页
     ·文化素质教育得到重视第36页
     ·改善了教师的文化素养第36-37页
     ·改善了课程体系第37页
     ·编写了一系列有关文化素质教育的教材第37页
     ·创设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第37-38页
   ·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38-43页
     ·注重知识单向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38-39页
     ·注重专职教师队伍壮大,但未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第39页
     ·文化素质教学的内容得到了丰富,但依然不完善第39-41页
     ·文化素质教育缺乏指导,大学生文化素质发展处于盲目阶段第41-43页
第6章 改善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第43-55页
   ·理论层面第43-47页
     ·明确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第43-44页
     ·理清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找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内容第44-45页
     ·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文化素质教育规律第45-47页
   ·实践层面第47-55页
     ·培养文化素质,提供创新团队第47-48页
     ·探索文化素质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第48-51页
     ·实现第一二三课堂的有效结合,鼓励学生学思行能力全面提升第51-53页
     ·建设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第53-55页
结语第55-56页
注释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研究
下一篇:关于大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