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城际铁路全寿命周期能耗及碳排放理论 | 第19-25页 |
2.1 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概述 | 第19-21页 |
2.2 城际铁路寿命周期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 第21-25页 |
2.2.1 研究目的和范围 | 第21-22页 |
2.2.2 阶段划分及清单分析内容 | 第22-24页 |
2.2.3 影响及评价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城际铁路全寿命周期能耗及碳排放计算模型 | 第25-35页 |
3.1 计算基本假定 | 第25-26页 |
3.2 能耗及碳排放模型 | 第26-33页 |
3.2.1 建材生产阶段能耗和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 第26-28页 |
3.2.2 施工建设阶段能耗和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 第28-30页 |
3.2.3 运营维护阶段能耗和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 第30-32页 |
3.2.4 报废拆除阶段能耗与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 第32-33页 |
3.3 电力动态碳排放因子研究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城际铁路全寿命周期能耗及碳排放分析系统开发 | 第35-48页 |
4.1 分析系统基本思想 | 第35-36页 |
4.2 城际铁路全寿命周期评价数据库建模 | 第36-41页 |
4.2.1 E-R模型的建立 | 第36-39页 |
4.2.2 数据库的建立 | 第39-41页 |
4.3 城际铁路全寿命周期评价应用程序设计 | 第41-48页 |
4.3.1 应用程序的结构设计 | 第42-44页 |
4.3.2 应用程序的功能实现 | 第44-48页 |
第五章 数据调研及模型验证 | 第48-63页 |
5.1 京沪高铁运营阶段数据调研 | 第48-56页 |
5.1.1 运营阶段旅客运输量规律分析 | 第48-52页 |
5.1.2 运营阶段牵引用电量规律分析 | 第52-53页 |
5.1.3 运营阶段车站能耗分析 | 第53-56页 |
5.2 京沪高铁能耗与碳排放实例计算 | 第56-63页 |
5.2.1 建材生产及施工建设阶段能耗与碳排放量计算 | 第56-57页 |
5.2.2 运营阶段能耗和碳排放计算 | 第57-61页 |
5.2.3 报废拆除阶段能耗和碳排放计算 | 第61-63页 |
第六章 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能耗与碳排放预测及分析 | 第63-72页 |
6.1 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概况 | 第63-66页 |
6.2 京津冀城际铁路网与其他交通方式进行比较 | 第66-72页 |
6.2.1 城际铁路、公路、航空的能耗与碳排放特点 | 第66页 |
6.2.2 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能耗与碳排放量对比 | 第66-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结论 | 第72-73页 |
7.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附录 A | 第8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