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地铁车站应急管理BIM模型建模研究 | 第17-32页 |
2.1 BIM相关介绍 | 第17-22页 |
2.1.1 BIM概念 | 第17-18页 |
2.1.2 BIM建模软件的选取 | 第18页 |
2.1.3 Revit二次开发介绍 | 第18-21页 |
2.1.4 BIM技术在地铁车站应急管理方面的优势 | 第21-22页 |
2.2 建立地铁车站应急管理BIM模型的必要性 | 第22页 |
2.3 地铁车站应急管理BIM模型构件要求 | 第22-27页 |
2.3.1 既有BIM模型中与应急管理有关的构件 | 第22-23页 |
2.3.2 应急管理BIM模型中构件要求 | 第23-27页 |
2.4 地铁车站BIM模型建立 | 第27-31页 |
2.4.1 地铁车站建筑结构模型 | 第27-30页 |
2.4.2 地铁车站基础设施模型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BIM的Pyrosim火灾模拟 | 第32-50页 |
3.1 BIM技术应用于地铁车站火灾模拟的实施方案研究 | 第32-33页 |
3.2 Pyrosim软件介绍 | 第33-34页 |
3.3 Revit软件与Pyrosim软件数据交流方式的研究 | 第34-38页 |
3.3.1 Revit与Pyrosim之间通用文件格式分析 | 第34-35页 |
3.3.2 以DXF格式文件进行数据交流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3.3.3 基于RevitAPI的材质参数提取的实现 | 第36-38页 |
3.4 基于BIM的地铁车站火灾模拟 | 第38-49页 |
3.4.1 地铁车站火灾条件下人员安全疏散的判定条件 | 第39页 |
3.4.2 可用疏散时间判定依据 | 第39-41页 |
3.4.3 火灾模拟参数设置 | 第41-44页 |
3.4.4 火灾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基于BIM的Pathfinder疏散模拟分析 | 第50-64页 |
4.1 Pathfinder人员疏散仿真软件介绍 | 第50-51页 |
4.2 基于BIM的地铁车站人员疏散仿真基础条件的建立 | 第51-53页 |
4.2.1 基于BIM模型的地铁车站建筑仿真环境的设定 | 第51-52页 |
4.2.2 人员仿真环境的设定 | 第52-53页 |
4.3 疏散模拟分析 | 第53-55页 |
4.4 各关键位置人员疏散安全性判定 | 第55-56页 |
4.5 应急优化措施 | 第56-57页 |
4.5.1 优化防火、防烟分区 | 第56页 |
4.5.2 优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第56-57页 |
4.5.3 优化应急疏散指示系统 | 第57页 |
4.6 火灾及疏散场景耦合的可视化展示 | 第57-6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基于BIM的“应急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64-76页 |
5.1 Revit平台“应急管理”模块界面设计及功能实现 | 第64-67页 |
5.1.1 Ribbon API介绍 | 第64-65页 |
5.1.2 “应急管理”模块界面设计及功能实现 | 第65-67页 |
5.2 功能介绍及展示 | 第67-73页 |
5.2.1 “火灾模拟信息”面板功能介绍及展示 | 第67-69页 |
5.2.2 “人员疏散模拟信息”面板功能介绍及展示 | 第69-71页 |
5.2.3 “应急资源信息”面板功能介绍及展示 | 第71-72页 |
5.2.4 “典型事故模拟动画”面板功能介绍及展示 | 第72-73页 |
5.3 基于BIM的地铁车站“应急管理”插件的实用价值 | 第73-75页 |
5.3.1 为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信息数据库 | 第73页 |
5.3.2 提高应急响应质量及效率 | 第73-74页 |
5.3.3 方便开展基于BIM平台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