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6-20页 |
第一部分:内皮细胞Atg7的敲除显示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抵抗性和神经保护作用 | 第20-35页 |
1 前言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1.4 实验工作液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2.2.1 Atg7基因敲除小鼠的基因型鉴定 | 第24-25页 |
2.2.2 MCAO模型的制作 | 第25页 |
2.2.3 神经行为学检查 | 第25-26页 |
2.2.4 心脏灌流及脑冰冻切片的制作 | 第26-2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8-33页 |
3.1 验证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Atg7的敲除效应 | 第28页 |
3.2 WT和Atg7eKO小鼠的基因型鉴定 | 第28-29页 |
3.3 脑内皮细胞中Atg7的敲除可以减少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 | 第29-30页 |
3.4 脑内皮细胞中Atg7的敲除可以缓解小鼠的运动缺陷 | 第30页 |
3.5 脑内皮细胞Atg7的敲除可以减少神经元的凋亡 | 第30-31页 |
3.6 脑内皮细胞Atg7的敲除可以减少Ly6B.2+中性粒细胞的侵润 | 第31-33页 |
4 讨论 | 第33-34页 |
5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二部分:Atg7以NF-κB依赖方式调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促炎症因子的产生 | 第35-73页 |
6 前言 | 第35-37页 |
7 材料与方法 | 第37-57页 |
7.1 实验材料 | 第37-42页 |
7.1.1 实验动物 | 第37页 |
7.1.2 实验细胞 | 第37页 |
7.1.3 实验试剂 | 第37-39页 |
7.1.4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7.1.5 实验工作液 | 第40-42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42-57页 |
7.2.1 MCAO模型的制作 | 第42页 |
7.2.2 细胞培养 | 第42-43页 |
7.2.3 促炎症因子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 第43-49页 |
7.2.4 RNA提取、逆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9-51页 |
7.2.5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 | 第51-53页 |
7.2.6 细胞免疫荧光 | 第53-54页 |
7.2.7 细胞瞬时转染 | 第54页 |
7.2.8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 第54-57页 |
8 实验结果 | 第57-71页 |
8.1 内皮细胞Atg7的敲除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促炎症因子的表达 | 第57-58页 |
8.2 除IL-8外,内皮细胞Atg7的敲除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促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 | 第58页 |
8.3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Atg7的干扰和OGD时间点的确证 | 第58-59页 |
8.4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Atg7的表达降低导致促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 | 第59-61页 |
8.5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Atg7的表达降低使促炎症因子mRNA表达降低 | 第61-62页 |
8.6 Atg7的表达降低使NF-κB信号上游激酶的磷酸化水平降低 | 第62-64页 |
8.7 Atg7的表达降低使NF-κB的功能亚单位p65入核减少 | 第64-65页 |
8.8 NF-κB信号通路激活剂导致促炎症因子的表达升高 | 第65页 |
8.9 Atg7介导的促炎症因子表达与转录因子HIF-1无关 | 第65-66页 |
8.10 HBMECs中瞬时干扰Atg7的验证 | 第66-67页 |
8.11 HBMECs中瞬时干扰Atg7导致促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 | 第67-68页 |
8.12 HBMECs中自噬的抑制并没有导致促炎症因子的mRNA降低 | 第68-69页 |
8.13 内皮细胞Atg7调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式图 | 第69-71页 |
9 讨论 | 第71-72页 |
10 结论 | 第72-73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综述 | 第79-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个人简介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