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1-16页 |
第一部分 :高锌同AD小鼠脑内神经胶质细胞S100A6高表达相关性的研究 | 第16-29页 |
1 前言 | 第16-18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8-2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3页 |
2.2.1 小鼠大脑皮层胶质细胞原代培养 | 第19页 |
2.2.2 S100A6在神经胶质细胞内表达的RT-PCR检测 | 第19-20页 |
2.2.3 S100A6表达的WesternBlot检测 | 第20-21页 |
2.2.4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 第21-22页 |
2.2.5 统计学分析 | 第22-2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3-27页 |
3.1 S100A6的表达在高锌喂养组的APP/PS1小鼠脑内明显增加 | 第23-24页 |
3.2 S100A6蛋白表达在高锌喂养组的APP/PS1小鼠大脑明显增加 | 第24-25页 |
3.3 原代培养的神经胶质细胞的鉴定 | 第25页 |
3.4 高锌促进S100A6在原代培养的小鼠皮层神经胶质细胞内的表达 | 第25-27页 |
4 讨论 | 第27-28页 |
5 结论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S100A6蛋白通过竞争性结合锌离子对AΒ-ZN聚合物影响的体外研究 | 第29-43页 |
1 前言 | 第29-31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1-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2.2.1 APP/PS1转基因小鼠大脑切片的制备 | 第32页 |
2.2.2 细胞培养及转染 | 第32-33页 |
2.2.3 细胞存活率评估 | 第33页 |
2.2.4 锌离子特异性染色 | 第33-34页 |
2.2.5 细胞与脑片共培养 | 第34页 |
2.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34页 |
2.2.7 免疫荧光染色 | 第34页 |
2.2.8 硫黄素染色 | 第34页 |
2.2.9 ELISA | 第34页 |
2.2.10 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5-40页 |
3.1 构建转染PC-DNA3.1HS100A6的COS-7细胞 | 第35-36页 |
3.2 S100A6通过结合锌离子提高体外细胞存活率 | 第36-37页 |
3.3 S100A6蛋白同APP/PS1小鼠脑片共培养能够使老年斑解聚 | 第37-39页 |
3.4 转染HS100A6的COS-7细胞同脑片共培养能够使老年斑解聚 | 第39-40页 |
4 讨论 | 第40-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第三部分 :大脑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表达S100A6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的在体研究 | 第43-55页 |
1 前言 | 第43-44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4-4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4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2.2.1 启动子为人GFAP的人S100A6转基因小鼠的构建和鉴定 | 第44-45页 |
2.2.2 S100A6转基因小鼠的鉴定 | 第45页 |
2.2.3 S100A6/APP/PS1转基因小鼠的鉴定 | 第45页 |
2.2.4 行为学检测 | 第45-46页 |
2.2.5 RT-PCR | 第46页 |
2.2.6 WesternBlot | 第46页 |
2.2.7 免疫组织化学 | 第46页 |
2.2.8 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7-52页 |
3.1 成功构建神经胶质细胞内特异性表达S100A6的转基因小鼠 | 第47-49页 |
3.1.1 S100A6转基因小鼠鉴定 | 第47页 |
3.1.2 各组织S100A6表达鉴定 | 第47-48页 |
3.1.3 S100A6转基因小鼠脑内S100A6表达高于C57/BL6小鼠 | 第48-49页 |
3.2 构建4种基因型小鼠 | 第49页 |
3.3 S100A6/APP/PS1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好于APP/PS1小鼠 | 第49-51页 |
3.4 S100A6/APP/PS1小鼠脑内老年斑少于APP/PS1小鼠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综述 | 第6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