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1 基本概念阐述 | 第12-13页 |
1.1.1 色彩规划 | 第12页 |
1.1.2 图像颜色特征 | 第12-13页 |
1.1.3 众包模式 | 第13页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1.2.1 环境心理学理论 | 第13-14页 |
1.2.2 朗克洛研究法 | 第14-15页 |
1.2.3 图像识别技术 | 第15页 |
1.2.4 人本主义的城市规划设计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6-23页 |
1.3.1 国外色彩规划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2 国内色彩规划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1.3.3 小结 | 第21-23页 |
2 引言 | 第23-27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3-24页 |
2.1.1 城镇化率快速増高,城市色彩问题显现 | 第23页 |
2.1.2 规划偏向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程度有限 | 第23页 |
2.1.3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辅助规划能力提高 | 第23-24页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2.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4-26页 |
2.3.1 研究的内容 | 第24-25页 |
2.3.2 研究的方法 | 第25-26页 |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3 城镇空间环境颜色特征的组成要素与提取办法 | 第27-35页 |
3.1 城镇色彩 | 第27-29页 |
3.1.1 色彩的概念界定 | 第27页 |
3.1.2 城镇色彩的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3.1.3 城镇色彩的影响因素 | 第28页 |
3.1.4 城镇色彩的作用 | 第28-29页 |
3.2 城镇空间环境颜色特征 | 第29页 |
3.3 城镇空间环境颜色特征组成要素 | 第29-30页 |
3.3.1 城镇整体环境基底色彩 | 第29页 |
3.3.2 历史人文色彩 | 第29-30页 |
3.3.3 公众意象色彩 | 第30页 |
3.4 城镇空间环境颜色特征提取方法 | 第30-33页 |
3.4.1 算法定量提取 | 第31-33页 |
3.4.2 人工定性提取 | 第33页 |
3.5 城镇空间环境颜色特征分析与归纳 | 第33-35页 |
4 基于空间环境颜色特征的城镇色彩规划框架构建 | 第35-41页 |
4.1 理论知识体系的关联耦合 | 第35-36页 |
4.2 城镇空间环境颜色特征调研 | 第36-37页 |
4.2.1 城镇色彩调研 | 第36-37页 |
4.2.2 颜色特征提取 | 第37页 |
4.2.3 色彩总体评价 | 第37页 |
4.3 空间环境颜色特征视角下的城镇色彩规划体系 | 第37-39页 |
4.3.1 城镇色彩规划总体策略 | 第37页 |
4.3.2 城镇色彩建构 | 第37-38页 |
4.3.3 城镇色彩结构 | 第38页 |
4.3.4 城镇色彩分区 | 第38页 |
4.3.5 城镇色彩单元控制与引导 | 第38页 |
4.3.6 城镇建筑色彩指引 | 第38-39页 |
4.4 城镇色彩规划管控体制 | 第39-41页 |
4.4.1 城镇色彩规划反馈 | 第39页 |
4.4.2 管控方法及对策 | 第39-41页 |
5 实践——庐江县城镇色彩规划设计 | 第41-65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41-42页 |
5.1.1 项目背景 | 第41页 |
5.1.2 项目区位分析 | 第41页 |
5.1.3 项目规划范围 | 第41-42页 |
5.1.4 项目调研情况介绍 | 第42页 |
5.2 庐江县城镇空间环境颜色特征调研 | 第42-53页 |
5.2.1 城镇色彩实地调研 | 第42-44页 |
5.2.2 城镇颜色特征提取 | 第44-53页 |
5.2.3 城镇色彩总体评价 | 第53页 |
5.3 空间环境颜色特征视角下的庐江县城镇色彩规划 | 第53-64页 |
5.3.1 城镇色彩规划总体策略 | 第54页 |
5.3.2 城镇色彩构建 | 第54-56页 |
5.3.3 城镇色彩结构 | 第56-57页 |
5.3.4 城镇色彩分区 | 第57-59页 |
5.3.5 城镇色彩单元控制与引导 | 第59-62页 |
5.3.6 建筑色彩指引 | 第62-64页 |
5.4 庐江县城镇色彩规划管控体制 | 第64-65页 |
5.4.1 城镇色彩规划反馈 | 第64页 |
5.4.2 管控方法及对策 | 第64-65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讨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