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和不足 | 第12-16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17-19页 |
第二章“九德”、“三德”所体现的“德”观念的两个义蕴 | 第19-34页 |
2.1 《皋陶谟》“九德”所体现“德”的一个义蕴——“有德者” | 第19-26页 |
2.1.1 郑玄、伪孔传对“九德”的注解及矛盾之处 | 第20-21页 |
2.1.2 蔡沈对“九德”的新解 | 第21-22页 |
2.1.3 苏轼、林之奇对“三德”、“六德”的新解 | 第22-23页 |
2.1.4“九德”“柔而立”视野下舜的“孝德”考 | 第23-26页 |
2.2 《洪范》“三德”所体现的“德”观念的另一个义蕴—“统治方法” | 第26-34页 |
2.2.1 治理社会的“三德” | 第27-31页 |
2.2.2 治理性情的“三德” | 第31-34页 |
第三章 《今文尚书》中的“选贤任德”观念 | 第34-55页 |
3.1 《周诰》中商纣“失德”及 周初“明德”考 | 第34-38页 |
3.2 《尧典》“克明俊德”考证 | 第38-47页 |
3.2.1 先儒对“克明俊德”的注解争议 | 第39-43页 |
3.2.2 《尧典》“克明俊德”新解 | 第43-47页 |
3.3 《今文尚书》中“车服彰德”及“官员”的考核和黜陟 | 第47-55页 |
3.3.1 《今文尚书》中的“车服彰德” | 第48-49页 |
3.3.2 《今文尚书》中的“官德”考核 | 第49-51页 |
3.3.3 商汤、文王受赐“弓矢”、“斧钺”赏赐考 | 第51-55页 |
第四章 周初“道德路线”的建构 及商榷 | 第55-78页 |
4.1 王国维先生商、周“道德”较量说及商榷 | 第56-66页 |
4.1.1 周前“嫡庶”观念和“传子”制度考证 | 第57-62页 |
4.1.2 商人立嗣中“传弟”、周人立嗣中“传子”的信仰探析 | 第62-63页 |
4.1.3“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考 | 第63-66页 |
4.2 郭沫若先生周人疑天思想下“德”的产生及商榷 | 第66-72页 |
4.2.1“棐”字训解歧义述论 | 第67-68页 |
4.2.2“天威棐忱”在《尚书》诸篇的义解 | 第68-70页 |
4.2.3 《君奭》中“天不可信”考证 | 第70-72页 |
4.3 侯外庐先生的始于西周以“德”配天说及商榷 | 第72-78页 |
4.3.1 商代宗教“祖帝一元神”商榷 | 第73-75页 |
4.3.2 周前以“有德”的祖先神配祀上帝考 | 第75-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