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近代哲学(1840~1918年)论文--谭嗣同(1865~1898年)论文

谭嗣同平等思想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 论文结构及创新之处第14-17页
第2章 谭嗣同生平和平等思想缘起第17-27页
    2.1 谭嗣同生平第17-22页
    2.2 谭嗣同平等思想缘起第22-27页
        2.2.1 儒墨道渊源第23-24页
        2.2.2 佛耶渊源第24-26页
        2.2.3 百家之通“仁”第26-27页
第3章 形而上视域下的平等第27-34页
    3.1 “仁”、“通”、“平等”、“破对待”第27-28页
    3.2 破心物之对待:电与脑犹以太之表著于一端第28-29页
    3.3 破名实之对待第29-31页
        3.3.1 “痛世之为名蔽”第29-30页
        3.3.2 以“实”救“名”第30-31页
    3.4 破人我之对待:“彼人我之人我,车裂之刑”第31-32页
    3.5 破价值观之对待第32-34页
        3.5.1 “悲夫世之妄生分别”第32-33页
        3.5.2 “非有非无”第33-34页
第4章 社会生活实践领域里的平等第34-59页
    4.1 政治之平等第34-38页
        4.1.1 “势”乱“仁”第34-36页
        4.1.2 消除“众生之业力”第36-38页
        4.1.3 “自主之民”第38页
    4.2 经济之平等第38-43页
        4.2.1 君民须互通有无第39-40页
        4.2.2 “奢”与“俭”要平衡第40页
        4.2.3 不“均”不足言商第40-41页
        4.2.4 讲“信义”即为平等第41-43页
    4.3 伦理之平等第43-52页
        4.3.1 “尊君卑臣”为“愚计”第43-45页
        4.3.2 人无“等差”“分殊”第45-46页
        4.3.3 男女无异则无“淫”第46-50页
        4.3.4 “甘为无教之民”第50-52页
    4.4 教育之平等第52-59页
        4.4.1 “孔出而变之”第52-55页
        4.4.2 不以科举“差高下”第55-57页
        4.4.3 “官绅相习,如家人父子”第57-59页
第5章 谭嗣同平等思想评价第59-66页
    5.1 谭嗣同平等思想在其哲学中的地位第59-60页
    5.2 谭嗣同平等思想的主要贡献和不足第60-62页
    5.3 谭嗣同平等思想的当代价值第62-66页
结语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图式及其渊源研究
下一篇:《今文尚书》“德”观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