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6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6-18页 |
引言 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检警关系改革理论前提 | 第18-24页 |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的提出 | 第18页 |
二、司法、学术界对于“以审判为中心”的不同定义 | 第18-19页 |
三、“以审判为中心”理念之于检警关系的影响 | 第19-24页 |
第一章 检警关系理论学说 | 第24-30页 |
第一节 以“统一”为核心的检警关系理论学说 | 第24-26页 |
一、“侦诉合一”方案 | 第24-25页 |
二、“检警一体化”方案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以“监督”为核心的检警关系理论学说 | 第26-27页 |
一、一重领导一重监督模式 | 第26页 |
二、关于强化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监督制约机制模式 | 第26-27页 |
第三节 以“合作”为核心的检警关系理论学说 | 第27-30页 |
一、检察引导侦查方案 | 第27-28页 |
二、“检警协作模式” | 第28-30页 |
第二章 “以审判为中心”下“检警关系”改革的实践样本分析 | 第30-37页 |
第一节 检察机关改革的制度创新探索 | 第30-32页 |
一、对加强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监督制度 | 第30页 |
二、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制度 | 第30-31页 |
三、重大疑难案件“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制度 | 第31-32页 |
四、检警关系其他的制度探索 | 第32页 |
第二节 检警关系改革的实践机制分析 | 第32-34页 |
一、“侦查监督检察室”的试点 | 第32-33页 |
二、“检察官办公室”派驻 | 第33页 |
三、“巡回检察监督室”的设立 | 第33-34页 |
四、“上下联动”的运行 | 第34页 |
第三节 “检警关系”改革相关试点成果分析及价值考量 | 第34-37页 |
一、创新机制实践样本成果举例分析 | 第34-35页 |
二、实践样本价值考量与可发展性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以审判为中心”下检警关系设立之基础与目标 | 第37-62页 |
第一节 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权力结构分析 | 第37-44页 |
一、侦查机关、检察机关的定位与权力分析 | 第37-41页 |
二、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权力结构下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比较 | 第41-44页 |
第二节 “以审判为中心”下检警关系改革目标设立之基础 | 第44-53页 |
一、从“以侦查为中心”到“以审判为中心”的观念转变 | 第44-46页 |
二、“中国式”检警关系新模式观念的树立 | 第46-50页 |
三、中国检察机关“监督权”与国外“司法审查权”的正确区分 | 第50-53页 |
第三节 “以审判为中心”的检警关系改革之目标 | 第53-62页 |
一、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分工、配合、制约”原则的重新理解和适用 | 第53-55页 |
二、以“介入、商请”为核心的新型“检警工作关系”改变 | 第55-58页 |
三、以保障侦查监督实质化为目标的制度建设 | 第58-60页 |
四、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有效推动检警关系改良进程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