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北京市不同污染等级大气颗粒物及其水溶性离子的粒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2页
    1.1 大气颗粒物与水溶性离子污染概述第14-15页
    1.2 我国颗粒物污染现状第15页
    1.3 大气颗粒物中无机水溶性离子污染第15-18页
        1.3.1 水溶性离子的来源第16页
        1.3.2 离子平衡第16页
        1.3.3 硫/氮氧化率第16-17页
        1.3.4 气象条件(RH、T、Wind等)第17-18页
        1.3.5 大气氧化度(O_3、HONO)第18页
        1.3.6 气态氨(NH_3)第18页
    1.4 大气颗粒物中的气-粒平衡第18-19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第19-20页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20-22页
第2章 实验方案第22-26页
    2.1 采样地点与时间第22-23页
    2.2 实验分析方法第23-24页
    2.3 数据分析方法第24-25页
        2.3.1 相关分析第24页
        2.3.2 后向轨迹第24页
        2.3.3 ISORROPIA-Ⅱ第24-25页
    2.4 其他要素的数据来源第25-26页
第3章 细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的浓度特征与来源第26-30页
    3.1 细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质量浓度水平第26-27页
    3.2 不同季节后向轨迹分析第27-30页
第4章 颗粒物与水溶性离子的粒径分布与形成机理分析第30-48页
    4.1 颗粒物及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水平第30-31页
    4.2 不同污染等级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浓度第31-33页
    4.3 不同污染等级水溶性离子粒径分布特征第33-35页
    4.4 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离子平衡第35-37页
    4.5 二次离子转化的因子研究第37-42页
        4.5.1 相对湿度的影响第37-40页
        4.5.2 硫氧化率与氮氧化率第40-41页
        4.5.3 水分含量第41-42页
    4.6 七个重污染事件第42-48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48-51页
    5.1 主要结论第48-49页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致谢第57页
个人简历第57-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58-59页
附表第59-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类型生物炭对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毒物质生态毒性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法的室外颗粒污染物在室内的扩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