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地基基础及其加固论文

澜沧江某水电站中坝址岸坡岩体卸荷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前言第11-21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边坡岩体卸荷及其分带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岸坡卸荷成因及机制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8-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2章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第21-37页
    2.1 地形地貌第21-22页
    2.2 地层岩性第22-24页
    2.3 地质构造特征第24-30页
        2.3.1 区域构造背景第24-25页
        2.3.2 坝址区地质构造第25-30页
    2.4 新构造运动第30-33页
        2.4.1 新构造运动第30-32页
        2.4.2 地震活动第32-33页
    2.5 河谷演化第33-36页
    2.6 水文地质条件第36-37页
第3章 坝址两岸岩体结构面发育特征第37-52页
    3.1 概述第37-39页
        3.1.1 坝址区结构面的主要类型第37页
        3.1.2 坝址区结构面的分级第37-39页
    3.2 原生结构面的特征第39-43页
        3.2.1 坝址区基岩的产状及岩相第39-40页
        3.2.2 原生结构面的建造特征第40-43页
    3.3 岩体构造结构面的发育特征第43-49页
        3.3.1 构造改造史研究第43-44页
        3.3.2 岩体构造结构面的改造特征第44-49页
    3.4 坝址区岸坡浅表生结构面发育特征第49-51页
    3.5 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坝址两岸岩体卸荷特征及差异分析研究第52-90页
    4.1 坝址区岩体卸荷现象第52-58页
        4.1.1 卸荷作用的本质第52页
        4.1.2 岸坡浅表部卸荷现象第52-55页
        4.1.3 岸坡内部卸荷现象第55-58页
    4.2 坝址区岩体卸荷发育特征及模式第58-63页
        4.2.1 岩体张性、张剪性卸荷破裂发育特征第59-60页
        4.2.2 岩体剪切松弛型、错动型卸荷破裂发育特征第60-61页
        4.2.3 岸坡陡倾松弛夹泥型破裂的发育特征第61-62页
        4.2.4 岸坡缓倾夹泥型破裂的发育特征第62-63页
    4.3 岩体卸荷特征及表征岩体卸荷的指标第63-73页
        4.3.1 卸荷的地表及平硐调查第64-72页
        4.3.2 坝址岩体宏观卸荷特征第72-73页
        4.3.3 坝址岸坡岩体卸荷特征指标的选取第73页
    4.4 坝址区岩体卸荷的定量研究第73-85页
        4.4.1 利用卸荷张开裂隙密集度、累计开度确定卸荷深度第75-77页
        4.4.2 利用平硐地震波速确定卸荷深度第77-81页
        4.4.3 岸坡岩体综合卸荷带划分结果第81-85页
    4.5 河谷两岸卸荷规律及差异分析第85-88页
        4.5.1 岸坡卸荷规律分析第85-86页
        4.5.2 两岸卸荷深度对比分析第86-87页
        4.5.3 两岸卸荷分布部位对比分析第87-88页
    4.6 小结第88-90页
第5章 坝址区岸坡卸荷形成机制研究第90-124页
    5.1 岸坡岩体卸荷影响因素分析第90-99页
        5.1.1 岸坡岩性第90页
        5.1.2 岸坡岩体结构面特征及岩体结构第90页
        5.1.3 河道与岸坡形态第90-91页
        5.1.4 河谷演化第91页
        5.1.5 构造运动与地应力水平第91-92页
        5.1.6 岸坡卸荷形成的应力场分析第92-99页
    5.2 岸坡岩体卸荷带形成演化机制第99-107页
        5.2.1 深切河谷岸坡历史演化过程第99页
        5.2.2 河谷岸坡坡体演化地质模式分析第99-100页
        5.2.3 形成演化过程二维数值模拟第100-107页
    5.3 岸坡岩体卸荷形成演化的物理模拟实验第107-122页
        5.3.1 试验原理及模型设计第107-108页
        5.3.2 试验内容及步骤第108-114页
        5.3.3 实验成果及分析第114-122页
    5.4 小结第122-12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24-127页
    6.1 结论第124-125页
    6.2 展望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广义粒子动力学的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
下一篇:基于MIKE模型的行洪区调度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