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治河工程与防洪工程论文--防洪工程论文

基于MIKE模型的行洪区调度方案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绪论第16-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8-20页
        1.3.1 行蓄洪区调度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2 水动力模型研究现状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0-22页
    1.5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图第22-23页
2 洪水演进数学模型基本理论第23-34页
    2.1 MIKE11一维河网模型第23-27页
        2.1.1 模型介绍第23页
        2.1.2 模型原理第23-27页
    2.2 MIKE21 FM水流模型第27-30页
        2.2.1 模型介绍第27-28页
        2.2.2 MIKE21 FM水动力模块基本原理第28-30页
    2.3 MIKE FLOOD模型耦合第30-34页
        2.3.1 MIKE FLOOD介绍第30-31页
        2.3.2 模型连接方式第31-34页
3 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水动力模型构建第34-45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34-35页
    3.2 河道一维水动力模型构建第35-42页
        3.2.1 模型范围选取第35-36页
        3.2.2 河网构建第36-38页
        3.2.3 断面文件生成第38-39页
        3.2.4 时间序列和边界文件设置第39-40页
        3.2.5 参数选取第40-42页
    3.3 行洪区二维水动力模型构建第42-43页
        3.3.1 网格生成第42-43页
        3.3.2 参数选取第43页
    3.4 一、二维模型耦合第43-44页
    3.5 模型合理性分析第44-45页
4 花园湖行洪区典型年洪水调度模拟第45-73页
    4.1 行洪区调度运用方案确定第45-46页
        4.1.1 行洪区运用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第45-46页
        4.1.2 花园湖调度运用方案确定第46页
    4.2 洪水演进计算结果第46-65页
        4.2.1 工况一行洪区运用效果第46-53页
        4.2.2 工况二行洪区运用效果第53-59页
        4.2.3 工况三行洪区运用效果第59-65页
    4.3 运用方案比选研究第65-72页
        4.3.1 启用方式分析第65-69页
        4.3.2 启用时机分析第69-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5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5.1 结论第73-74页
    5.2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澜沧江某水电站中坝址岸坡岩体卸荷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下一篇:河流冰塞演变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