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驾驶室和车身的部件与构件论文

汽车座椅高静低动刚度非线性隔振方法与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注释表第19-21页
缩略词第21-2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36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22-2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3-32页
        1.2.1 汽车座椅悬架第23-26页
        1.2.2 高静低动刚度隔振器第26-32页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32-33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33-36页
第二章 高静低动刚度座椅悬架建模及动态特性研究第36-54页
    2.1 引言第36页
    2.2 高静低动刚度座椅悬架第36-37页
    2.3 静态特性研究第37-42页
        2.3.1 回复力与刚度特性分析第37-41页
        2.3.2 ADAMS仿真验证第41-42页
        2.3.3 近似处理第42页
    2.4 动态特性研究第42-49页
        2.4.1 动力学建模与求解第42-44页
        2.4.2 稳定性分析第44-45页
        2.4.3 动态特性分析第45-47页
        2.4.4 防跳跃条件第47-49页
    2.5 隔振性能研究第49-52页
        2.5.1 传递率分析第49-51页
        2.5.2 起始隔振频率第51-52页
    2.6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三章 高静低动刚度座椅悬架载荷偏差动态特性研究第54-80页
    3.1 引言第54页
    3.2 动态特性分析第54-63页
        3.2.1 载荷偏差时的运动微分方程第54-55页
        3.2.2 主共振响应求解第55-57页
        3.2.3 稳定性分析第57-58页
        3.2.4 过载情况下主共振响应分析第58-62页
        3.2.5 欠载情况下主共振响应分析第62-63页
    3.3 隔振性能分析第63-66页
        3.3.1 过载情况下隔振性能第64-66页
        3.3.2 欠载情况下隔振性能第66页
    3.4 1/3亚谐共振分析第66-74页
        3.4.1 增量谐波平衡法第66-68页
        3.4.2 路径跟踪第68-69页
        3.4.3 稳定性分析第69-70页
        3.4.4 1/3亚谐共振响应分析第70-74页
    3.5 冲击激励下隔振性能分析第74-78页
        3.5.1 冲击激励与评价指标第75-76页
        3.5.2 隔振性能分析第76-78页
    3.6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四章 高静低动刚度座椅悬架非线性阻尼动态特性研究第80-93页
    4.1 引言第80页
    4.2 非线性阻尼建模第80-82页
        4.2.1 数学模型第80-81页
        4.2.2 近似处理第81-82页
    4.3 动态特性研究第82-87页
        4.3.1 主共振响应求解第82-83页
        4.3.2 稳定性分析第83-85页
        4.3.3 动态特性分析第85-87页
    4.4 传递率分析第87-91页
    4.5 等效阻尼比第91-92页
    4.6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五章 高静低动刚度座椅悬架立方位移反馈控制研究第93-107页
    5.1 引言第93页
    5.2 控制系统主共振响应第93-99页
        5.2.1 主共振响应求解第93-95页
        5.2.2 稳定性分析第95-99页
    5.3 控制系统动态特性分析第99-104页
        5.3.1 反馈参数对幅频响应的影响第99-102页
        5.3.2 反馈参数的选择第102-104页
    5.4 控制系统位移传递率第104-105页
    5.5 控制系统等效阻尼比第105-106页
    5.6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六章 基于车-座椅-人耦合系统的舒适性研究第107-128页
    6.1 引言第107页
    6.2 车-座椅-人耦合系统建模第107-111页
        6.2.1 两自由度汽车模型第108-109页
        6.2.2 高静低动刚度座椅悬架第109页
        6.2.3 人体集中参数模型第109-110页
        6.2.4 车-座椅-人耦合振动系统建模第110-111页
    6.3 简谐激励响应分析第111-116页
        6.3.1 简谐激励与振动评价指标第111页
        6.3.2 仿真结果分析第111-116页
    6.4 冲击激励响应分析第116-122页
        6.4.1 冲击激励与振动评价指标第116-117页
        6.4.2 仿真结果分析第117-122页
    6.5 随机激励响应分析第122-127页
        6.5.1 随机激励与振动评价指标第122-123页
        6.5.2 仿真结果分析第123-127页
    6.6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第七章 高静低动刚度座椅悬架设计与试验研究第128-134页
    7.1 引言第128页
    7.2 高静低动刚度座椅悬架样机创新设计第128-130页
    7.3 振动试验第130-133页
        7.3.1 试验台架搭建第130-131页
        7.3.2 试验步骤与参数设置第131页
        7.3.3 试验数据处理第131-132页
        7.3.4 试验结果分析第132-133页
    7.4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34-136页
    8.1 研究内容总结第134-135页
    8.2 创新点第135页
    8.3 研究展望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9-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小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及其在高速列车牵引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下一篇:冻融循环后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与钢筋黏结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