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式热源塔冬季动态换热特性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热源塔热泵系统简介 | 第11-14页 |
1.2.1 热源塔热泵系统的特点 | 第12页 |
1.2.2 热源塔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 第12-14页 |
1.3 热源塔热泵系统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3.1 热源塔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3 国际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闭式热源塔冬季工况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2-36页 |
2.1 闭式热源塔换热器的结构 | 第22-23页 |
2.2 闭式热源塔冬季换热过程 | 第23-24页 |
2.2.1 无霜工况下的换热过程 | 第23-24页 |
2.2.2 霜工况下的换热过程 | 第24页 |
2.3 闭式热源塔换热模型类型 | 第24-25页 |
2.4 换热基本参数 | 第25-31页 |
2.4.1 换热面积 | 第25页 |
2.4.2 翅片效率 | 第25-27页 |
2.4.3 空气物性参数 | 第27-28页 |
2.4.4 循环溶液物性参数 | 第28-29页 |
2.4.5 翅片管内换热 | 第29页 |
2.4.6 翅片管外换热 | 第29-30页 |
2.4.7 基管管壁导热 | 第30页 |
2.4.8 翅片管换热系数验证 | 第30-31页 |
2.5 闭式热源塔冬季换热模型 | 第31-35页 |
2.5.1 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31-32页 |
2.5.2 控制体 | 第32页 |
2.5.3 干工况模型 | 第32-33页 |
2.5.4 湿工况模型 | 第33-34页 |
2.5.5 霜工况模型 | 第34-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闭式热源塔冬季工况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36-41页 |
3.1 求解方法 | 第36页 |
3.2 区域离散 | 第36-37页 |
3.3 方程离散 | 第37-38页 |
3.3.1 干工况 | 第37-38页 |
3.3.2 湿工况 | 第38页 |
3.4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第38-39页 |
3.4.1 空气初始条件与流动边界条件 | 第38-39页 |
3.4.2 循环溶液初始条件与流动边界条件 | 第39页 |
3.4.3 管壁初始条件与导热边界条件 | 第39页 |
3.5 计算流程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闭式热源塔冬季工况数学模型的验证 | 第41-52页 |
4.1 实验平台原理及其组成 | 第41-45页 |
4.1.1 热源塔 | 第42-43页 |
4.1.2 热泵机组 | 第43页 |
4.1.3 蓄热能防霜罐 | 第43-44页 |
4.1.4 循环水泵 | 第44页 |
4.1.5 测量仪器 | 第44-45页 |
4.2 实验流程 | 第45-49页 |
4.2.1 测量仪器的筛选与精度的校验 | 第45-46页 |
4.2.2 测量仪器的安装 | 第46页 |
4.2.3 进行实验 | 第46-47页 |
4.2.4 整理数据 | 第47-48页 |
4.2.5 实验数据可靠性分析 | 第48-49页 |
4.2.6 测量误差分析 | 第49页 |
4.3 实验验证 | 第49-51页 |
4.3.1 稳态工况验证 | 第49-50页 |
4.3.2 动态工况验证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闭式热源塔动态换热特性分析 | 第52-60页 |
5.1 循环溶液温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 循环溶液流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5.3 空气流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5.4 空气流量与溶液流量的综合影响 | 第56-57页 |
5.5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57-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