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园会议中心室内设计的空间意境营造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源起 | 第15-16页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6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1 梅山文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2 空间意境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5 相关概念阐述 | 第20页 |
1.6 研究方法和逻辑框架 | 第20-23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6.2 逻辑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35页 |
2.1 意境理论源流 | 第23-27页 |
2.1.1 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23-26页 |
2.1.2 意境的基本理论及内涵 | 第26-27页 |
2.2 文学意境 | 第27-30页 |
2.2.1 诗词歌赋中的意境 | 第27-28页 |
2.2.2 书画作品中的意境 | 第28-30页 |
2.3 空间意境 | 第30-33页 |
2.3.1 古典园林中的意境 | 第30-31页 |
2.3.2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意境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室内空间意境的审美体验 | 第35-45页 |
3.1 本能层体验 | 第36-40页 |
3.1.1 视觉 | 第37-39页 |
3.1.2 听觉 | 第39-40页 |
3.1.3 嗅觉味觉和触觉 | 第40页 |
3.2 行为层体验 | 第40-42页 |
3.2.1 功能 | 第40-41页 |
3.2.2 延展 | 第41页 |
3.2.3 引导 | 第41-42页 |
3.3 反思层体验 | 第42-44页 |
3.4 审美体验的形成 | 第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梅山文化园室内空间意境的营造 | 第45-66页 |
4.1 梅山文化与梅山文化园 | 第45-50页 |
4.1.1 梅山的历史起源 | 第45页 |
4.1.2 梅山文化的内涵 | 第45-49页 |
4.1.3 梅山文化园的建设背景 | 第49-50页 |
4.2 梅山文化园室内空间意境营造的制约因素 | 第50-53页 |
4.3 营造梅山文化园室内空间意境的策略 | 第53-65页 |
4.3.1 空间形态与尺度的把控 | 第55-57页 |
4.3.2 室内与室外景观的对话 | 第57-59页 |
4.3.3 材料的选取 | 第59页 |
4.3.4 色彩的选择 | 第59-61页 |
4.3.5 光环境的营造 | 第61-64页 |
4.3.6 室内陈设的造型与布局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设计实践案例 | 第66-74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66-67页 |
5.1.1 项目设计基地现状 | 第66-67页 |
5.1.2 设计要求 | 第67页 |
5.2 设计原则 | 第67-68页 |
5.2.1 文化性原则 | 第67-68页 |
5.2.2 功能性原则 | 第68页 |
5.2.3 可行性原则 | 第68页 |
5.3 设计构思 | 第68页 |
5.4 会议中心室内设计空间意境营造 | 第68-74页 |
5.4.1 空间形态和尺度 | 第68-70页 |
5.4.2 室内外景观的对话 | 第70-71页 |
5.4.3 材料质感 | 第71-72页 |
5.4.4 色彩环境 | 第72页 |
5.4.5 室内光环境 | 第72-73页 |
5.4.6 室内陈设 | 第73-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作品目录 | 第79-80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实践项目 | 第80-81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学术活动 | 第81-82页 |
附录D 毕业设计文本 | 第82-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