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车载网络发展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以太网技术简述 | 第16-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3.1 车载网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3.2 时间同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2章 IEEE 802.1AS时间同步机制研究及优化 | 第25-40页 |
2.1 时间感知网络架构 | 第25-26页 |
2.2 时间同步架构 | 第26-28页 |
2.2.1 gPTP报文 | 第26-27页 |
2.2.2 时钟感知系统结构模型 | 第27-28页 |
2.3 时间感知系统时间同步模型构建 | 第28-32页 |
2.3.1 端口角色定义 | 第28页 |
2.3.2 主从拓扑结构定义 | 第28-29页 |
2.3.3 时间同步数据结构体 | 第29-31页 |
2.3.4 协议状态机流程构建 | 第31-32页 |
2.4 时间同步机制及优化 | 第32-36页 |
2.4.1 路径传播延时测量方法 | 第32-33页 |
2.4.2 路径传播延时测量优化 | 第33-34页 |
2.4.3 频率测量机制优化 | 第34-35页 |
2.4.4 主时钟选择域 | 第35页 |
2.4.5 时间同步信息传输 | 第35-36页 |
2.5 时间精度补偿方法 | 第36-39页 |
2.5.1 路径补偿模型 | 第37-38页 |
2.5.2 时间戳修正模型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基于时间感知系统的最佳主时钟选择算法 | 第40-54页 |
3.1 最佳主时钟算法概述 | 第40-41页 |
3.2 BMCA数据信息 | 第41-46页 |
3.2.1 时间感知系统相关数据集 | 第42-45页 |
3.2.2 系统属性定义 | 第45-46页 |
3.3 路径信息定义 | 第46-47页 |
3.4 BMCA状态机设计 | 第47-53页 |
3.4.1 状态机思想简述 | 第47-48页 |
3.4.2 端口报文接收状态机设计 | 第48-50页 |
3.4.3 端口报文信息处理状态机设计 | 第50-51页 |
3.4.4 端口角色选择状态机设计 | 第51-52页 |
3.4.5 端口报文传输状态机设计 | 第52-53页 |
3.4.6 报文中断设置状态机设计 | 第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 第54-66页 |
4.1 时间同步仿真环境搭建 | 第54-58页 |
4.1.1 CANoe软件简述 | 第54-55页 |
4.1.2 时间感知系统数据文件设计 | 第55-57页 |
4.1.3 系统测试方案设计 | 第57-58页 |
4.2 时间感知系统物理节点开发 | 第58-64页 |
4.2.1 物理节点硬件选择方案 | 第58-60页 |
4.2.2 物理节点软件设计 | 第60-64页 |
4.3 网络时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功能试验与分析 | 第66-74页 |
5.1 时间同步仿真测试 | 第66-70页 |
5.2 嵌入式系统集成测试 | 第70-72页 |
5.3 通信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
附录B 信号采集板原理图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