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写词表 | 第14-17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3页 |
1.1 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1.1.1 植物抗逆机制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1.1.2 甘薯抗逆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2 植物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1.2.1 类胡萝卜素的结构和功能 | 第25页 |
1.2.2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5-27页 |
1.2.3 类胡萝卜素合成酶基因在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 | 第27-29页 |
1.2.4 甘薯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29页 |
1.3 甘薯茎线虫病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1.3.1 甘薯茎线虫病的致病特征 | 第29-30页 |
1.3.2 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方法 | 第30页 |
1.3.3 甘薯茎线虫病育种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1.4 肌醇-1-磷酸合酶基因研究进展 | 第31页 |
1.5 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章 过表达IbMIPS1基因甘薯植株的获得及特性鉴定 | 第33-11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3-6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2.1.2 IbMIPS1基因在甘薯品种农大603中的表达分析 | 第33-35页 |
2.1.3 甘薯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 | 第35-37页 |
2.1.4 根癌农杆菌菌液的制备 | 第37-39页 |
2.1.5 甘薯遗传转化与植株再生 | 第39-40页 |
2.1.6 转基因植株的GUS检测 | 第40-41页 |
2.1.7 转基因植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1页 |
2.1.8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41页 |
2.1.9 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鉴定 | 第41-46页 |
2.1.10 转基因植株的抗旱性鉴定 | 第46-48页 |
2.1.11 转基因植株的茎线虫病抗性鉴定 | 第48-51页 |
2.1.12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 blot检测 | 第51-53页 |
2.1.13 转基因植株的转录组分析 | 第53-54页 |
2.1.14 转基因植株肌醇合成、PI信号途径、ABA信号途径、胁迫防御、光合作用和ROS清除相关基因的qRT-PCR分析 | 第54-56页 |
2.1.15 转基因植株肌醇、IP3、PA、Ca~(2+)、ABA、海藻糖、H_2O_2、Na~+、K~+、胼胝质和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56-6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63-111页 |
2.2.1 IbMIPS1基因在甘薯品种农大603中的表达分析 | 第63页 |
2.2.2 根癌农杆菌的转化及PCR检测 | 第63-64页 |
2.2.3 过表达IbMIPS1基因甘薯植株的获得 | 第64-68页 |
2.2.4 过表达IbMIPS1基因甘薯植株的耐盐性鉴定 | 第68-81页 |
2.2.5 过表达IbMIPS1基因甘薯植株的抗旱性鉴定 | 第81-86页 |
2.2.6 过表达IbMIPS1基因甘薯植株的茎线虫病抗性鉴定 | 第86-89页 |
2.2.7 转基因植株Southern blot分析 | 第89-91页 |
2.2.8 转基因植株的转录组分析 | 第91-103页 |
2.2.9 转基因植株肌醇合成、PI信号途径、ABA信号途径、胁迫防御、光合作用和ROS清除相关基因的qRT-PCR分析 | 第103-106页 |
2.2.10 转基因植株肌醇、IP3、PA、Ca~(2+)、ABA、海藻糖、H_2O_2、Na~+、K~+、胼胝质和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106-111页 |
2.3 讨论 | 第111-116页 |
2.3.1 IbMIPS1基因是一个受NaCl、PEG、ABA和茎线虫胁迫诱导的基因 | 第111页 |
2.3.2 过表达IbMIPS1基因在提高甘薯耐盐性和抗旱性中的作用 | 第111-113页 |
2.3.3 过表达IbMIPS1基因在提高甘薯茎线虫病抗性中的作用 | 第113-115页 |
2.3.4 过表达IbMIPS1基因甘薯植株的盐、旱和茎线虫胁迫响应及耐盐抗旱抗病分子机制 | 第115-116页 |
第三章 过表达IbMVD基因甘薯植株的获得及特性鉴定 | 第116-17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29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116页 |
3.1.2 IbMVD基因组全长的扩增 | 第116-118页 |
3.1.3 IbMVD基因在甘薯品种鲁薯3号中的表达分析 | 第118页 |
3.1.4 IbMVD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18-120页 |
3.1.5 根癌农杆菌菌液的制备 | 第120-121页 |
3.1.6 甘薯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 | 第121页 |
3.1.7 甘薯遗传转化与植株再生 | 第121页 |
3.1.8 转基因植株的GUS检测 | 第121页 |
3.1.9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121-122页 |
3.1.10 转基因植株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第122页 |
3.1.11 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鉴定 | 第122-123页 |
3.1.12 转基因植株的抗旱性鉴定 | 第123页 |
3.1.13 转基因植株的耐冷性鉴定 | 第123-124页 |
3.1.14 转基因植株的抗氧化性鉴定 | 第124页 |
3.1.15 转基因植株的茎线虫病抗性鉴定 | 第124页 |
3.1.16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 blot检测 | 第124-125页 |
3.1.17 转基因植株的转录组分析 | 第125-126页 |
3.1.18 转基因植株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ABA信号途径、倍半萜合成、胁迫防御、光合作用和ROS清除相关基因的qRT-PCR分析 | 第126-128页 |
3.1.19 转基因植株SOD活性和ABA、脯氨酸、MDA、H_2O_2、呋喃类倍半萜、胼胝质及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128-12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129-166页 |
3.2.1 IbMVD基因组全长的获得及分析 | 第129-130页 |
3.2.2 IbMVD基因在甘薯品种鲁薯3号中的表达分析 | 第130-131页 |
3.2.3 IbMVD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31-132页 |
3.2.4 根癌农杆菌的转化及PCR检测 | 第132页 |
3.2.5 过表达IbMVD基因甘薯植株的获得 | 第132-133页 |
3.2.6 过表达IbMVD基因甘薯植株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 第133-136页 |
3.2.7 过表达IbMVD基因甘薯植株的耐盐性鉴定 | 第136-140页 |
3.2.8 过表达IbMVD基因甘薯植株的抗旱性鉴定 | 第140-144页 |
3.2.9 过表达IbMVD基因甘薯植株的耐冷性鉴定 | 第144-145页 |
3.2.10 过表达IbMVD基因甘薯植株的抗氧化性鉴定 | 第145-146页 |
3.2.11 过表达IbMVD基因甘薯植株的茎线虫病抗性鉴定 | 第146-149页 |
3.2.12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 blot分析 | 第149-150页 |
3.2.13 转基因植株的转录组分析 | 第150-156页 |
3.2.14 转基因植株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ABA信号途径、倍半萜合成、胁迫防御、光合作用和ROS清除相关基因的qRT-PCR分析 | 第156-160页 |
3.2.15 转基因植株SOD活性和ABA、脯氨酸、MDA、H_2O_2、呋喃类倍半萜、胼胝质及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160-166页 |
3.3 讨论 | 第166-172页 |
3.3.1 IbMVD基因是一个受NaCl、PEG、Cold、MV、H_2O_2、ABA和茎线虫胁迫诱导的基因 | 第166页 |
3.3.2 过表达IbMVD基因在增加甘薯类胡萝卜素积累中的作用 | 第166-167页 |
3.3.3 过表达IbMVD基因在提高甘薯盐、旱、冷和MV等非生物胁迫抗性中的作用 | 第167-168页 |
3.3.4 过表达IbMVD基因在提高甘薯茎线虫病抗性中的作用 | 第168-169页 |
3.3.5 过表达IbMVD基因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非生物胁迫和茎线虫病抗性的分子机制 | 第169-172页 |
第四章 综合讨论 | 第172-173页 |
4.1 IbMIPS1和IbMVD基因的耐盐抗旱机制 | 第172页 |
4.2 IbMIPS1和IbMVD基因的茎线虫病抗性机制 | 第172-17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73-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95页 |
致谢 | 第195-197页 |
个人简历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