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湿陷性黄土成因与湿陷机理研究 | 第15-16页 |
1.2.2 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研究 | 第16页 |
1.2.3 湿陷性黄土微观结构研究 | 第16-17页 |
1.2.4 地下连续墙基础承载特性研究 | 第17-20页 |
1.2.5 黄土地基群桩基础承载特性研究 | 第20-22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2-2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3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2 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研究 | 第26-62页 |
2.1 概述 | 第26-27页 |
2.2 湿陷性黄土的性质与制备材料选取 | 第27-28页 |
2.2.1 湿陷性黄土土质特征 | 第27页 |
2.2.2 湿陷性黄土结构特征 | 第27页 |
2.2.3 人工湿陷性黄土制备材料选取 | 第27-28页 |
2.3 空中自由下落法 | 第28-33页 |
2.3.1 理想结构模型 | 第29页 |
2.3.2 空中自由下落几何模型 | 第29-31页 |
2.3.3 试验空中自由下落法 | 第31-33页 |
2.4 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 第33-41页 |
2.4.1 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矿物元素分析 | 第33-34页 |
2.4.2 天然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 第34-38页 |
2.4.3 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物理性质分析 | 第38-39页 |
2.4.4 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力学性质分析 | 第39-41页 |
2.5 人工制备黄土湿陷性分析 | 第41-52页 |
2.5.1 人工制备黄土湿陷系数分析 | 第41-42页 |
2.5.2 人工制备黄土累积湿陷量分析 | 第42-43页 |
2.5.3 初始含水率、压实度与浸水压力对湿陷性的影响分析 | 第43-46页 |
2.5.4 增湿条件下人工制备黄土湿陷系数曲线特征分析 | 第46-47页 |
2.5.5 黏土矿物含量、压实度与初始含水率对湿陷性影响分析 | 第47-52页 |
2.6 湿陷性黄土微观结构分析 | 第52-60页 |
2.6.1 天然黄土微观结构分析 | 第52-54页 |
2.6.2 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微观结构定性分析 | 第54-58页 |
2.6.3 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微观结构参数计算 | 第58-59页 |
2.6.4 力学指标与微结构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3 湿陷性黄土地基地下连续墙基础模型试验研究 | 第62-85页 |
3.1 概述 | 第62-63页 |
3.2 地下连续墙基础模型试验概况 | 第63-68页 |
3.2.1 试验设计 | 第63-64页 |
3.2.2 地下连续墙基础模型制作 | 第64-65页 |
3.2.3 模型填筑及控制 | 第65页 |
3.2.4 测试元件布置 | 第65-67页 |
3.2.5 试验方案与控制 | 第67-68页 |
3.3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68-74页 |
3.3.1 地下连续墙基础极限承载特性分析 | 第68-71页 |
3.3.2 浸水条件下地下连续墙承载特性分析 | 第71-74页 |
3.4 地下连续墙承载特性数值模拟 | 第74-84页 |
3.4.1 模型建立 | 第74-77页 |
3.4.2 地下连续墙基础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 第77-80页 |
3.4.3 浸水条件下地下连续墙承载特性分析 | 第80-8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4 湿陷性黄土地基超长群桩模型试验研究 | 第85-108页 |
4.1 概述 | 第85页 |
4.2 超长群桩模型试验概况 | 第85-90页 |
4.2.1 模型桩及承台制作 | 第85-86页 |
4.2.2 模型填筑与控制 | 第86-87页 |
4.2.3 测试元件布置 | 第87-89页 |
4.2.4 模型加载与控制 | 第89-90页 |
4.3 天然状态下桩基极限承载特性分析 | 第90-94页 |
4.3.1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90-92页 |
4.3.2 群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92-94页 |
4.4 土体湿陷变形分析 | 第94-96页 |
4.5 浸水状态下桩基荷载传递特征 | 第96-100页 |
4.5.1 浸水状态下桩顶有附加荷载时群桩试验 | 第96-97页 |
4.5.2 桩身轴力传递特征 | 第97-99页 |
4.5.3 桩端阻力发挥特征 | 第99页 |
4.5.4 中性点位置分析 | 第99-100页 |
4.6 桩基对土体湿陷性变形影响分析 | 第100-106页 |
4.6.1 单桩对土体湿陷性变形影响分析 | 第100-102页 |
4.6.2 群桩对土体湿陷性变形影响分析 | 第102-104页 |
4.6.3 土体变形微观分析 | 第104-10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5 考虑负摩阻力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深基础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108-131页 |
5.1 概述 | 第108-111页 |
5.1.1 负摩阻力计算方法 | 第108-110页 |
5.1.2 湿陷性黄土地基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方法 | 第110-111页 |
5.2 负摩阻力抛物线模型 | 第111-122页 |
5.2.1 负摩阻力分布形式 | 第111-114页 |
5.2.2 负摩阻力计算模型 | 第114-116页 |
5.2.3 中性点深度确定 | 第116-118页 |
5.2.4 负摩阻力最大值出现深度确定 | 第118-119页 |
5.2.5 负摩阻力最大值计算 | 第119-120页 |
5.2.6 抛物线法下拉荷载计算 | 第120-121页 |
5.2.7 讨论 | 第121-122页 |
5.3 考虑负摩阻力的桩基础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 第122-126页 |
5.3.1 日本规范法 | 第122-123页 |
5.3.2 《实用桩基工程手册》法 | 第123页 |
5.3.3 桩基规范法 | 第123-124页 |
5.3.4 考虑群桩效应的基桩下拉荷载计算 | 第124-125页 |
5.3.5 模型试验结果验证 | 第125-126页 |
5.4 考虑负摩阻力的地下连续墙基础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 第126-129页 |
5.4.1 外墙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计算 | 第126-127页 |
5.4.2 内墙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计算 | 第127页 |
5.4.3 下拉荷载计算 | 第127页 |
5.4.4 总极限端阻力计算 | 第127页 |
5.4.5 总极限承台土反力计算 | 第127-128页 |
5.4.6 安全系数1K、2K取值 | 第128页 |
5.4.7 试验结果验证 | 第128-12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4页 |
6.1 结论 | 第131-133页 |
6.2 展望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