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农业信贷论文

交易费用视角下农户借贷行为研究--基于福建省的实证分析

中文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1 引言第18-33页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第18-19页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第19-20页
        1.2.1 研究目标第19页
        1.2.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20-30页
        1.3.1 国内外农户借贷行为研究综述第20-26页
        1.3.2 国内外农村借贷市场交易费用研究综述第26-30页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30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0-31页
        1.4.1 研究方法第30-31页
        1.4.2 技术路线第31页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31-33页
2 相关理论基础第33-41页
    2.1 农户与农户借贷行为第33-34页
        2.1.1 农户第33页
        2.1.2 农户借贷行为第33-34页
    2.2 农户借贷行为理论第34-35页
        2.2.1 组织生产学派第34页
        2.2.2 理性小农学派第34-35页
        2.2.3 历史学派第35页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第35-37页
        2.3.1 农业信贷补贴论第35-36页
        2.3.2 农村金融市场论第36页
        2.3.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第36-37页
    2.4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37-38页
        2.4.1 逆向选择第37页
        2.4.2 道德风险第37-38页
    2.5 交易费用理论第38-41页
        2.5.1 交易费用理论的产生第38-39页
        2.5.2 交易费用的分类第39页
        2.5.3 交易费用的测度第39-41页
3 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借贷交易费用的比较研究第41-47页
    3.1 农村借贷市场二元结构分析第41-42页
    3.2 农村借贷市场供给主体的构成、形式与运行机制第42-43页
        3.2.1 农村借贷市场供给主体的构成和形式第42页
        3.2.2 农村借贷市场供给主体的运行机制第42-43页
    3.3 农户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借贷交易费用的比较第43-46页
        3.3.1 信息搜集成本第44页
        3.3.2 谈判和决策成本第44-45页
        3.3.3 交通和时间成本第45页
        3.3.4 利息成本第45页
        3.3.5 交易频率第45-46页
    3.4 小结第46-47页
4 交易费用对农户借贷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第47-55页
    4.1 农户、农业、农户借贷特征分析第47-49页
        4.1.1 农户特征第47-48页
        4.1.2 农业特征第48页
        4.1.3 农户借贷特征第48-49页
    4.2 降低交易费用对农户借贷的重要性第49-50页
    4.3 交易费用对农户借贷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第50-53页
        4.3.1 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分析第50-51页
        4.3.2 交易费用对农户借贷行为的作用机理第51-53页
    4.4 小结第53-55页
5 福建省农户借贷基本特征分析第55-69页
    5.1 调查样本地区分布情况第55页
    5.2 研究区域介绍第55-56页
    5.3 样本农户特征及其差异性第56-62页
        5.3.1 户主特征及其差异性第56-57页
        5.3.2 学历状况及其差异性第57-58页
        5.3.3 生产状况及其差异性第58-59页
        5.3.4 固定资产价值及其差异性第59-60页
        5.3.5 家庭特征及其差异性第60-62页
    5.4 社会关系及其差异性第62-63页
    5.5 地理位置及其差异性第63-65页
    5.6 借贷的交易费用及其差异性第65-67页
    5.7 小结第67-69页
6 福建省农户贷款可获得性影响因素分析第69-81页
    6.1 农户贷款可获得性描述性统计分析第69-74页
        6.1.1 农户贷款意愿第69-70页
        6.1.2 贷款的银行渠道第70页
        6.1.3 抵押担保方式第70-72页
        6.1.4 未获贷的原因第72-73页
        6.1.5 其他贷款渠道选择第73页
        6.1.6 获贷家庭兼业类型第73-74页
    6.2 模型选择第74-78页
        6.2.1 变量选择与说明第74-76页
        6.2.2 研究假设第76页
        6.2.3 模型设定第76-78页
    6.3 实证分析与检验第78页
    6.4 实证结果与讨论第78-80页
    6.5 小结第80-81页
7 福建省农户贷款渠道选择的比较分析第81-102页
    7.1 福建省农户贷款渠道选择的总体情况第81页
    7.2 福建省农户贷款渠道选择的描述性统计第81-101页
        7.2.1 农户人力资本特征与金融渠道选择第81-86页
        7.2.2 农户实物资产特征与金融渠道选择第86-89页
        7.2.3 地理位置特征与金融渠道选择第89-92页
        7.2.4 农户社会资本特征与金融渠道选择第92-96页
        7.2.5 借贷的交易费用与金融渠道选择第96-101页
    7.3 小结第101-102页
8 福建省农户贷款资金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02-112页
    8.1 农户贷款资金规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102-104页
    8.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第104-107页
        8.2.1 模型设定第104页
        8.2.2 变量选择与变量说明第104-107页
    8.3 实证分析第107-111页
        8.3.1 实证检验结果第107-110页
        8.3.2 计量结果分析第110-111页
    8.4 小结第111-112页
9 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农户融资能力的对策建议第112-118页
    9.1 改善农户人力资本特征第112-113页
        9.1.1 提高农户的金融意识第112页
        9.1.2 提高农村生活保障第112-113页
        9.1.3 提高农业项目的回报率第113页
    9.2 改善农户实物资产特征第113-114页
        9.2.1 加大生产性补贴力度第113页
        9.2.2 创新抵押担保模式第113-114页
    9.3 改善农户的社会资本特征第114-115页
        9.3.1 发挥农民合作社的作用第114页
        9.3.2 加强农村诚信体系建设第114-115页
        9.3.3 建立农业保险和再保险机制第115页
    9.4 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第115-118页
        9.4.1 规范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制度第115-116页
        9.4.2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第116页
        9.4.3 改善金融服务的地理可及性第116页
        9.4.4 实施差异化利率第116-117页
        9.4.5 培育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第117-118页
10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应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快速定位QTL的统计分析方法
下一篇: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与深基础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