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活性多肽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0页
    1.1 蜘蛛毒素的简介及研究进展第13-15页
        1.1.1 毒素简介第13页
        1.1.2 蜘蛛简介第13-15页
        1.1.3 获取毒素的方法第15页
    1.2 蛋白的表达及纯化研究进展第15-18页
        1.2.1 蛋白的表达第15-17页
        1.2.2 蛋白的纯化第17-18页
    1.3 表达融合蛋白标签的选用第18-20页
        1.3.1 HIS标签第18页
        1.3.2 GST标签第18页
        1.3.3 Flag标签第18-19页
        1.3.4 SUMO标签第19页
        1.3.5 EGFP标签第19-20页
第二章 蜘蛛神经毒素HNTX Ⅲ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及纯化第20-37页
    2.1 前言第20-21页
        2.1.1 毒素海南三简介第20-21页
    2.2 材料第21-23页
        2.2.1 实验材料第21页
        2.2.2 主要仪器第21页
        2.2.3 实验试剂第21-22页
        2.2.4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22-23页
    2.3 实验方法第23-31页
        2.3.1 制备DH5α感受态细胞第23-24页
        2.3.2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第24-27页
        2.3.3原核表达SUMO激酶UPL1第27-28页
        2.3.4 原核表达和纯化毒素HNTX Ⅲ第28页
        2.3.5 超滤管回收第28-29页
        2.3.6 毒素透析第29页
        2.3.7 毒素HNTX Ⅲ酶切第29页
        2.3.8 毒素HNTX Ⅲ酶切后纯化并鉴定第29-30页
        2.3.9 Tricine-SDS-PAGE胶考染鉴定第30页
        2.3.10 质谱鉴定HNTX Ⅲ分子量第30页
        2.3.11 细胞培养及处理第30页
        2.3.12 Lipo2000转染细胞第30-31页
        2.3.13 全细胞膜片钳活性鉴定第31页
    2.4 实验结果第31-36页
        2.4.1 pET-43a-HIS-SUMO-HNTX Ⅲ载体的构建第31页
        2.4.2 HIS-SUMO-HNTX Ⅲ在S Huffle~(TM)菌中的表达第31-32页
        2.4.3 rHNTX Ⅲ通过亲和色谱法和超滤管纯化第32-34页
        2.4.4 rHNTX Ⅲ通过全细胞膜片钳实验鉴定其活性第34-36页
    2.5 讨论第36-37页
第三章 毒素ProTX Ⅱ、GsAF Ⅱ及其突变体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及纯化第37-55页
    3.1 前言第37-38页
        3.1.1 毒素GsAF Ⅱ和ProTX Ⅱ简介第37-38页
    3.2 材料第38页
    3.3 实验方法第38-45页
        3.3.1 制备S Huffle~(TM)感受态细胞第38-39页
        3.3.2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第39页
        3.3.3 构建原核表达突变体载体第39-41页
        3.3.4 中量提取质粒(使用英韦创津公司中量提取质粒试剂盒)第41-42页
        3.3.5 重组毒素及其突变体的表达和纯化第42页
        3.3.6 超滤管回收第42页
        3.3.7 毒素透析第42-43页
        3.3.8 毒素ProTX Ⅱ、GsAF Ⅱ、YC1等的酶切第43页
        3.3.9 毒素ProTX Ⅱ、GsAF Ⅱ、YC1等酶切后纯化并鉴定第43页
        3.3.10 Tricine-SDS-PAGE胶考染鉴定第43-44页
        3.3.11 改良型Bradford法测蛋白浓度第44页
        3.3.12 细胞培养及处理第44-45页
        3.3.13 Lipo2000转染细胞第45页
        3.3.14 全细胞膜片钳检测第45页
    3.4 实验结果第45-53页
        3.4.1 pET-43a-GST-SUMO-ProTX Ⅱ、pET-43a-GST-SUMO-GsAF Ⅱ及其突变体载体的构建第45-46页
        3.4.2 GST-SUMO-ProTX Ⅱ等在S Huffle~(TM)菌中的表达第46-47页
        3.4.3 rProTX Ⅱ等通过亲和色谱法和超滤管纯化第47-52页
        3.4.4 rYC1通过全细胞膜片钳实验鉴定其活性第52-53页
    3.5 讨论第53-55页
第四章 敬钊粗毒对RLR和TLR信号通路的影响第55-79页
    4.1 前言第55-61页
        4.1.1 免疫及免疫应答第55页
        4.1.2 RLR信号通路介绍第55-59页
        4.1.3 TLR信号通路介绍第59-61页
    4.2 材料第61页
        4.2.1 实验材料第61页
        4.2.2 实验仪器第61页
    4.3 实验方法第61-64页
        4.3.1 敬钊粗毒测定浓度第61-62页
        4.3.2 敬钊粗毒刺激细胞第62页
        4.3.3 提取毒素刺激细胞的RNA第62页
        4.3.4 RNA的逆转录第62页
        4.3.5 荧光定量PCR第62-64页
    4.4 实验结果第64-78页
        4.4.1 敬钊粗毒刺激细胞后免疫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第64-78页
    4.5 讨论第78-79页
第五章 青鱼IFNb的分子克隆、在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表达及功能鉴定第79-105页
    5.1 前言第79-81页
        5.1.1 哺乳动物干扰素的简介及研究进展第79-80页
        5.1.2 鱼类干扰素的简介及研究进展第80-81页
    5.2 材料第81-82页
        5.2.1 实验材料第81页
        5.2.2 实验试剂第81页
        5.2.3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81-82页
    5.3 实验方法第82-90页
        5.3.1 提取青鱼细胞的RNA第82页
        5.3.2 RNA的逆转录第82页
        5.3.3 设计引物第82-83页
        5.3.4 构建载体第83-84页
        5.3.5 western blotting检测bcIFNb蛋白的表达第84-86页
        5.3.6 免疫荧光检测bcIFNb的定位第86页
        5.3.7 GCRV和SVCV病毒的生产第86页
        5.3.8 病毒滴度的测定第86-87页
        5.3.9 病毒的感染实验第87页
        5.3.10 蛋白的糖基化酶切第87页
        5.3.11 ELISA测定蛋白浓度第87-88页
        5.3.12 构建糖基化突变体第88-90页
    5.4 实验结果第90-104页
        5.4.1 bcIFNb的分子克隆第90-91页
        5.4.2 bcIFNb的分子特征第91-93页
        5.4.3 bcIFNb蛋白表达第93-94页
        5.4.4 bcIFNb的mRNA分析第94-95页
        5.4.5 bcIFNb细胞内定位第95-96页
        5.4.6 过表达bcIFNb对GCRV的抗病作用第96-97页
        5.4.7 过表达bcIFNb对SVCV的抗病作用第97-98页
        5.4.8 分泌的bcIFNb对GCRV的抗病作用第98-99页
        5.4.9 分泌的bcIFNb对SVCV的抗病作用第99-101页
        5.4.10 bcIFNb蛋白具有糖基化作用第101-102页
        5.4.11 bcIFNb的糖基化作用不影响其本身的抗病效应第102-104页
    5.5 讨论第104-10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5-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0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第120-121页
附录A 缩写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电磁环境中BIT诊断能力增强技术研究
下一篇:海洋暖涡对台风快速强化过程作用机制的数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