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海洋生物污损的形成 | 第10-12页 |
1.3 海洋防污涂料 | 第12-17页 |
1.3.1 海洋防污涂料的简介 | 第12-13页 |
1.3.2 有毒型海洋防污涂料 | 第13-14页 |
1.3.3 无毒型海洋防污涂料 | 第14-17页 |
1.4 关于阳离子聚合物的研究 | 第17-18页 |
1.4.1 阳离子单体的简介 | 第17-18页 |
1.4.2 阳离子聚合物的合成及防污作用 | 第18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25页 |
2.2.1 实验试剂的纯化 | 第22-23页 |
2.2.2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23-24页 |
2.2.3 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24页 |
2.2.4 纳米粒子的翻转 | 第24-25页 |
2.2.5 基料的制备 | 第25页 |
2.2.6 防污涂层的制备 | 第25页 |
2.3 嵌段共聚物及纳米粒子的表征方法 | 第25-27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6页 |
2.3.2 凝胶色谱分析 | 第26页 |
2.3.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26页 |
2.3.4 动态光散射分析 | 第26-27页 |
2.4 静态蛋白吸附性能测试 | 第27-28页 |
2.4.1 BSA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27页 |
2.4.2 涂层静态蛋白吸附测试 | 第27-28页 |
2.5 防污性能测试 | 第28-29页 |
2.5.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8页 |
2.5.2 涂层抗菌性能测试 | 第28-29页 |
第3章 含PCBMAM阳离子聚电解质防污涂层的制备及其防污性能研究 | 第29-54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9-32页 |
3.2.1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30-32页 |
3.2.2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分子量分布测试 | 第32页 |
3.3 以PCBMAM聚电解质为核的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32-36页 |
3.3.1 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33-34页 |
3.3.2 纳米粒子形貌表征 | 第34页 |
3.3.3 纳米粒子粒度表征 | 第34-36页 |
3.4 以PCBMAM聚电解质为核的纳米粒子的翻转实验 | 第36-47页 |
3.4.1 纳米粒子翻转表面接触角测试 | 第37-39页 |
3.4.2 纳米粒子翻转核磁表征 | 第39-44页 |
3.4.3 基料对纳米粒子翻转的影响 | 第44-47页 |
3.5 含PCBMAM阳离子聚电解质涂层静态蛋白吸附性能测试 | 第47-48页 |
3.6 含PCBMAM阳离子聚电解质防污性能测试 | 第48-52页 |
3.6.1 翻转后的纳米粒子杀菌性能测试 | 第49页 |
3.6.2 涂层抗菌性能测试 | 第49-5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含PCBMAE阳离子聚电解质防污涂层的制备及其防污性能研究 | 第54-78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以PCBMAE聚电解质为核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54-57页 |
4.2.1 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54-55页 |
4.2.2 纳米粒子形貌表征 | 第55页 |
4.2.3 纳米粒子粒度表征 | 第55-57页 |
4.3 以PCBMAE聚电解质为核的纳米粒子的翻转实验 | 第57-66页 |
4.3.1 纳米粒子翻转表面接触角测试 | 第57-59页 |
4.3.2 纳米粒子翻转核磁表征 | 第59-64页 |
4.3.3 基料对纳米粒子翻转的影响 | 第64-66页 |
4.4 含PCBMAE阳离子聚电解质涂层静态蛋白吸附性能测试 | 第66-69页 |
4.5 含PCBMAE阳离子聚电解质防污性能测试 | 第69-77页 |
4.5.1 翻转后的纳米粒子杀菌性能测试 | 第69-71页 |
4.5.2 涂层抗菌性能测试 | 第71-7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