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汉长安城遗址区民生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基于遗址区五个典型村落的比较与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第10页
        1.1.2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挑战第10-11页
        1.1.3 汉长安城遗址区民生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第13-14页
        1.3.1 研究对象第13-14页
        1.3.2 主要内容第14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4-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4-16页
        1.4.2 研究框架第16-18页
第二章 研究基础第18-32页
    2.1 相关理论与理念第18-22页
        2.1.1 相关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18-20页
        2.1.2 相关理念——乡村振兴战略第20-22页
    2.2 相关研究综述第22-32页
        2.2.1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与民生发展问题研究第22-24页
        2.2.2 国内大遗址保护下民生发展问题研究第24-27页
        2.2.3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民生发展问题研究第27-32页
第三章 汉长安城遗址区不同类型村落的民生发展现状研究第32-68页
    3.1 典型村落的选取第32-34页
    3.2 村落民生发展状况差异性测度第34-36页
        3.2.1 构建民生需求结构第34页
        3.2.2 民生需求结构类型分析第34-36页
        3.2.3 生活满意度的测度第36页
    3.3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第36-38页
        3.3.1 问卷设计第36-37页
        3.3.2 问卷的发放第37页
        3.3.3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第37-38页
    3.4 五个典型村落民生发展的比较研究第38-66页
        3.4.1 五个典型村落的整体情况第38-41页
        3.4.2 五个典型村落的居民生活现状及总体满意度评价第41-49页
        3.4.3 五个典型村落民生需求的比较与分析第49-66页
    3.5 典型村落居民民生需求的特征第66-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汉长安城遗址区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8-88页
    4.1 宏观尺度的影响因素第68-76页
        4.1.1 未央宫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第68-70页
        4.1.2 文物保护政策的限制第70-72页
        4.1.3 传统村落的衰败第72-74页
        4.1.4 互联网的影响第74-76页
    4.2 中观影响因素第76-81页
        4.2.1 城市化第76-79页
        4.2.2 遗址旅游景区开发第79-81页
    4.3 微观影响因素第81-85页
        4.3.1 外来人口的涌入第81-83页
        4.3.2 村落领导和精英带动作用的缺失第83-85页
    4.4 本章小结第85-88页
第五章 汉长安城遗址区民生发展策略研究第88-104页
    5.1 多尺度视角下汉长安城遗址区民生发展的策略重点第88-91页
        5.1.1 宏观层面第88-89页
        5.1.2 中观层面第89-90页
        5.1.3 微观层面第90-91页
    5.2 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遗址区典型村落民生发展策略研究第91-104页
        5.2.1 扬善村第92-94页
        5.2.2 夹城堡村第94-97页
        5.2.3 阁老门村第97-99页
        5.2.4 北徐寨村第99-101页
        5.2.5 讲武殿村第101-104页
总结与展望第104-106页
    主要结论第104-105页
    研究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2页
附录第112-11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6-118页
致谢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基因视角下庆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下一篇:后乡土社会视野下陕南小城镇空间形态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