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文化需要保护与传承 | 第16-17页 |
1.1.2 文化基因是城市形态形成发展演变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 第17页 |
1.1.3 庆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第17-2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21-25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23-25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5-36页 |
1.4.1 文化基因 | 第25-27页 |
1.4.2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 第27-28页 |
1.4.3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 第28-30页 |
1.4.4 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研究 | 第30-32页 |
1.4.5 关于庆城文化的研究 | 第32-33页 |
1.4.6 文化基因与城市空间的关联研究 | 第33-36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36-3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二章 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 第40-60页 |
2.1 文化基因理论概述 | 第40-44页 |
2.1.1 文化基因起源及发展 | 第40-42页 |
2.1.2 文化基因的特征 | 第42页 |
2.1.3 文化基因的作用和表现 | 第42-43页 |
2.1.4 研究所采用的文化基因理论 | 第43-44页 |
2.2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概述 | 第44-58页 |
2.2.1 城市形态的理解 | 第44-45页 |
2.2.2 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理论 | 第45-47页 |
2.2.3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方法 | 第47-49页 |
2.2.4 类型学角度的研究 | 第49-51页 |
2.2.5 本文所采用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方法 | 第51-58页 |
2.3 文化基因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建构 | 第58-5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三代时期庆城文化基因与城市空间形态 | 第60-80页 |
3.1 三代时期庆城的文化基因 | 第60-68页 |
3.1.1 庆城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61-63页 |
3.1.2 三代时期庆城的政治、社会、民族 | 第63-67页 |
3.1.3 三代时期庆城的文化基因——抱朴含初 | 第67页 |
3.1.4 文化基因的“原形”分析——质朴之圆 | 第67-68页 |
3.2 三代时期庆城古城城市空间形态“试探” | 第68-76页 |
3.2.1 “底”空间形态试探——生态纯朴 | 第69-70页 |
3.2.2 “架”空间形态试探——均衡放射 | 第70页 |
3.2.3 “核”空间形态试探——封闭内向 | 第70-71页 |
3.2.4 “轴”空间形态试探——崇尚自然 | 第71-72页 |
3.2.5 “群”空间形态试探——聚簇抱团 | 第72-74页 |
3.2.6 “皮”空间形态试探——虚怀若谷 | 第74-75页 |
3.2.7 城市空间形态特征试探——一轴、一核、三片区 | 第75-76页 |
3.3 三代时期文化基因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 第76-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秦汉至明清时期庆城文化基因与城市空间形态 | 第80-106页 |
4.1 秦汉至明清时期庆城的文化基因 | 第80-89页 |
4.1.1 秦汉—明清时期庆城发展过程综述 | 第80-82页 |
4.1.2 秦汉至明清时期庆城的政治、民族、经济 | 第82-84页 |
4.1.3 秦汉至明清时期庆城的文化基因——尊礼重制 | 第84-88页 |
4.1.4 文化基因的“原形”分析——礼制之方 | 第88-89页 |
4.2 秦汉至明清庆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 第89-102页 |
4.2.1 “底”空间——山水同构 | 第90-91页 |
4.2.2 “架”空间——正格“鱼骨” | 第91-93页 |
4.2.3 “核”空间——居于寰中 | 第93-94页 |
4.2.4 “轴”空间——十字交叉 | 第94-95页 |
4.2.5 “群”空间——正格棋盘 | 第95-99页 |
4.2.6 “皮”空间——整齐划一 | 第99-101页 |
4.2.7 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一核、两轴、多组团 | 第101-102页 |
4.3 秦汉至明清时期文化基因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 第102-10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第五章近现代时期庆城文化基因与城市空间形态 | 第106-134页 |
5.1 近现代时期庆城的文化基因 | 第106-115页 |
5.1.1 近现代时期庆城的政治、社会、经济 | 第106-112页 |
5.1.2 近现代时期庆城的文化基因——守德纳新 | 第112-114页 |
5.1.3 文化基因的“原形”分析——方圆之间 | 第114-115页 |
5.2 近现代时期庆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 第115-129页 |
5.2.1 “底”空间——绿水绕城、绿色融城 | 第117-119页 |
5.2.2 “架”空间——多向贯通、方格网状 | 第119-120页 |
5.2.3 “核”空间——均质分散、开放多元 | 第120-121页 |
5.2.4 “轴”空间——Y形结构、三向放射 | 第121-123页 |
5.2.5 “群”空间——线性组团、方格网状 | 第123-126页 |
5.2.6 “皮”空间——平铺和缓、起伏跌宕 | 第126-127页 |
5.2.7 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一城四组团、三轴两核 | 第127-129页 |
5.3 近现代时期文化基因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 | 第129-13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六章 庆城文化基因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 | 第134-148页 |
6.1 庆城文化基因的构成与发展演变过程 | 第134-136页 |
6.1.1 庆城文化基因的构成与发展演变过程 | 第134-135页 |
6.1.2 文化基因的发展演变过程总结 | 第135-136页 |
6.2 庆城文化基因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作用 | 第136-143页 |
6.2.1 三代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 第136-137页 |
6.2.2 秦汉至明清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 第137页 |
6.2.3 近现代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 第137-138页 |
6.2.4 庆城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 | 第138-141页 |
6.2.5 文化基因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作用机制 | 第141-143页 |
6.3 庆城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 | 第143-14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8-152页 |
研究结论 | 第148-149页 |
研究重点创新点 | 第149页 |
研究重点 | 第149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49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49-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8页 |
附录 | 第158-1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0-162页 |
致谢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