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 第15-18页 |
1.1.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的机遇与挑战共存 | 第15-16页 |
1.1.2 传统基层社会特征转变后小城镇空间演化趋势明显 | 第16-17页 |
1.1.3 经济欠发达区域小城镇建设迫切性显现 | 第17页 |
1.1.4 社会转型阶段陕南小城镇空间重构的问题突出 | 第17-18页 |
1.1.5 选题来源 | 第1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9-22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20-22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2-30页 |
1.4.1 后乡土社会国内外研究 | 第22-24页 |
1.4.2 城市空间形态国内外研究 | 第24-27页 |
1.4.3 小城镇空间形态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1.4.4 社会与空间关系国内外研究 | 第28-30页 |
1.4.5 总体研究评述 | 第30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30-3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32-33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后乡土社会和城市空间形态基础理论研究 | 第35-47页 |
2.1 后乡土社会基础理论研究 | 第35-39页 |
2.1.1 乡土社会的特征 | 第35-36页 |
2.1.2 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演变 | 第36-37页 |
2.1.3 后乡土社会的含义与特征 | 第37-38页 |
2.1.4 多元特性并存的社会格局 | 第38-39页 |
2.1.5 关系强度理论对后乡土社会研究的启发 | 第39页 |
2.2 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理论研究 | 第39-45页 |
2.2.1 城市空间形态的内涵 | 第39-40页 |
2.2.2 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 | 第40页 |
2.2.3 城市空间形态的类型 | 第40-41页 |
2.2.4 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理论 | 第41-43页 |
2.2.5 城市和小城镇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研究 | 第43-45页 |
2.3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45-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后乡土社会特征下小城镇空间形态要素体系构建 | 第47-63页 |
3.1 乡土社会特征下的聚落空间形态 | 第47页 |
3.2 后乡土社会特征下的聚落空间形态 | 第47-49页 |
3.3 小城镇空间形态影响要素分析 | 第49-52页 |
3.3.1 空间影响要素构成 | 第50-51页 |
3.3.2 空间影响要素关系 | 第51页 |
3.3.3 空间影响要素重要性判别 | 第51-52页 |
3.4 后乡土社会要素与小城镇空间关系解析 | 第52-56页 |
3.4.1 宏观层面因素与小城镇关系解析 | 第52-53页 |
3.4.2 中观层面因素与小城镇关系解析 | 第53-54页 |
3.4.3 微观层面因素与小城镇关系解析 | 第54-56页 |
3.5 后乡土社会特征下小城镇空间形态构成要素解析 | 第56-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四章 陕南地区概况及小城镇分类研究 | 第63-79页 |
4.1 陕南地区概况 | 第63-67页 |
4.1.1 陕南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 第63-65页 |
4.1.2 陕南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 第65-67页 |
4.2 陕南小城镇分类研究 | 第67-77页 |
4.2.1 陕南小城镇行政区划分类 | 第67-69页 |
4.2.2 陕南小城镇分布特征分类 | 第69-71页 |
4.2.3 陕南小城镇职能结构分类 | 第71-75页 |
4.2.4 陕南小城镇交通条件分类 | 第75-7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陕南典型小城镇选取及后乡土社会特征调研 | 第79-99页 |
5.1 陕南典型小城镇选取 | 第79-85页 |
5.1.1 样本选取原则 | 第79页 |
5.1.2 样本选取过程 | 第79-83页 |
5.1.3 样本概况分析 | 第83-85页 |
5.2 陕南小城镇后乡土社会特征调研分析 | 第85-93页 |
5.2.1 居民基本情况 | 第85-88页 |
5.2.2 居民人际关系 | 第88-90页 |
5.2.3 居民生活方式 | 第90-92页 |
5.2.4 居民诉求调查 | 第92-93页 |
5.3 后乡土社会特征下陕南小城镇空间面临的冲击 | 第93-96页 |
5.3.1 公众意识薄弱和城镇粗放发展导致生态环境品质低下 | 第93-94页 |
5.3.2 社会意识转型影响生活空间新旧协调 | 第94-95页 |
5.3.3 城镇化浮躁推进造成土地利用现状混乱 | 第95-96页 |
5.3.4 劳动力加剧流动带来服务设施配置不足 | 第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第六章 陕南小城镇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99-133页 |
6.1 河东店镇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99-106页 |
6.1.1 河东店镇概况 | 第99-100页 |
6.1.2 河东店镇空间要素分析 | 第100-105页 |
6.1.3 河东店镇空间形态分析 | 第105-106页 |
6.2 蜀河镇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106-114页 |
6.2.1 蜀河镇概况 | 第106-108页 |
6.2.2 蜀河镇空间要素分析 | 第108-113页 |
6.2.3 蜀河镇空间形态分析 | 第113-114页 |
6.3 云盖寺镇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114-121页 |
6.3.1 云盖寺镇概况 | 第114-115页 |
6.3.2 云盖寺镇空间要素分析 | 第115-120页 |
6.3.3 云盖寺镇空间形态分析 | 第120-121页 |
6.4 后乡土社会视野下陕南小城镇空间形态特征 | 第121-129页 |
6.4.1 陕南小城镇“点空间”解析——传承与变革 | 第121-122页 |
6.4.2 陕南小城镇“线空间”解析——融合与贯通 | 第122-124页 |
6.4.3 陕南小城镇“面空间”解析——混合与多变 | 第124-127页 |
6.4.4 陕南小城镇整体空间形态解析 | 第127-128页 |
6.4.5 后乡土社会特征对陕南小城镇空间的作用机制 | 第128-129页 |
6.5 适应后乡土社会特征的陕南小城镇空间重构策略 | 第129-131页 |
6.5.1 生态环境重构策略 | 第129-130页 |
6.5.2 生活空间重构策略 | 第130页 |
6.5.3 土地利用重构策略 | 第130-131页 |
6.5.4 设施配置重构策略 | 第13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7页 |
研究结论 | 第133-135页 |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第135页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3页 |
附录 | 第143-151页 |
附录一:《后乡土社会视野下陕南小城镇空间形态特征研究》调查问卷 | 第143-147页 |
附录二:调查登记表 | 第147-148页 |
附录三:2015年陕南小城镇汇总统计表 | 第148-1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