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隐逸诗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7页 |
一、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 | 第11-16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1-15页 |
1. 隐逸诗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2. 庾信隐逸诗的数量及分类 | 第13-15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二、相关研究状况 | 第16-26页 |
(一) 作品系年研究 | 第16-18页 |
(二) 思想内容研究 | 第18-24页 |
(三) 艺术特色研究 | 第24-26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6-2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二) 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一章 庾信隐逸诗中的情感类型 | 第27-42页 |
第一节 欢欣喜悦之情 | 第27-33页 |
一、南朝时期 | 第27-29页 |
二、北朝时期 | 第29-33页 |
第二节 愁苦悲闷之情 | 第33-42页 |
一、时间上的凝滞 | 第34-39页 |
二、空间上的凝滞 | 第39-42页 |
第二章 庾信隐逸诗中的隐者形象 | 第42-57页 |
第一节 庾信隐逸诗中隐士形象类型及艺术功用 | 第42-46页 |
一、隐士形象类型 | 第42-45页 |
二、隐士形象的多种功用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庾信前后期隐逸诗中隐士形象的不同特点 | 第46-57页 |
一、前期单一纯粹 | 第47-48页 |
二、后期复杂多样 | 第48-57页 |
第三章 庾信隐逸诗的艺术特色 | 第57-72页 |
第一节 诗歌结构基本方式 | 第57-65页 |
一、“景语+情语”结构方式 | 第57-62页 |
二、“隐士生活+情语”的结构方式 | 第62-65页 |
第二节 自比手法运用特点 | 第65-72页 |
一、塑造自身隐士形象 | 第65-69页 |
二、增强人物生动性 | 第69-72页 |
绪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庾信隐逸诗辑录 | 第80-86页 |
后记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