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 | 第12-16页 | 
| 1.2 红外辐射特性测量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 第2章 红外辐射特性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2-48页 | 
| 2.1 红外辐射基本理论 | 第22-30页 | 
| 2.1.1 红外辐射测量的基本度量 | 第23-24页 | 
| 2.1.2 红外辐射的基本定律 | 第24-26页 | 
| 2.1.3 红外探测器概述 | 第26-30页 | 
| 2.2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非均匀性 | 第30-36页 | 
| 2.2.1 非均匀性的来源以及影响 | 第30-32页 | 
| 2.2.2 非均匀校正的方法 | 第32-35页 | 
| 2.2.3 非均匀性的评价标准-非均匀度 | 第35-36页 | 
| 2.3 红外辐射特性测量的基本原理 | 第36-45页 | 
| 2.3.1 红外辐射定标方法 | 第36-41页 | 
| 2.3.2 目标辐射的特性分析 | 第41-43页 | 
| 2.3.3 红外辐射特性测量的基本理论 | 第43-45页 | 
| 2.4 宽动态范围的辐射特性测量 | 第45-46页 | 
| 2.4.1 红外辐射测量系统的辐射动态范围分析 | 第45-4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3章 宽动态范围的辐射定标技术 | 第48-78页 | 
| 3.1 外置扩展源修正内置腔型黑体宽动态范围定标法 | 第48-55页 | 
| 3.1.1 外置扩展源定标 | 第49-51页 | 
| 3.1.2 内置腔型黑体定标法 | 第51-52页 | 
| 3.1.3 红外辐射特性测量系统的光谱定标 | 第52-53页 | 
| 3.1.4 外置扩展源修正内置腔型黑体定标法 | 第53-55页 | 
| 3.2 宽动态范围的红外辐射测量系统快速定标方法 | 第55-60页 | 
| 3.2.1 考虑积分时间的辐射定标 | 第56-57页 | 
| 3.2.2 宽动态范围的快速定标方法 | 第57-60页 | 
| 3.3 实验验证 | 第60-77页 | 
| 3.3.1 实验设备与装置 | 第60-67页 | 
| 3.3.2 外置扩展源修正内置腔型黑体辐射定标与测量的实验 | 第67-71页 | 
| 3.3.3 宽动态范围快速定标与测量实验 | 第71-7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4章 宽动态非均匀性校正算法 | 第78-96页 | 
| 4.1 红外辐射测量系统的非均匀性校正 | 第78-81页 | 
| 4.2 宽动态非均匀性校正算法 | 第81-87页 | 
| 4.2.1 基于黑体非均匀性校正算法 | 第81-83页 | 
| 4.2.2 基于积分时间非均匀性校正 | 第83-84页 | 
| 4.2.3 宽动态非均匀性校正算法原理 | 第84-87页 | 
| 4.3 实验设计 | 第87-9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第5章 目标宽动态辐射测量与辐射反演 | 第96-127页 | 
| 5.1 目标宽动态的辐射特性测量原理 | 第96-105页 | 
| 5.1.1 面目标宽动态辐射测量 | 第98-99页 | 
| 5.1.2 点目标宽动态辐射测量 | 第99-100页 | 
| 5.1.3 实验设计 | 第100-105页 | 
| 5.2 基于参考源修正大气提高辐射测量精度 | 第105-113页 | 
| 5.2.1 标准参考源修正大气的基本原理 | 第106-107页 | 
| 5.2.2 实验设计 | 第107-109页 | 
| 5.2.3 辐射反演与精度分析 | 第109-113页 | 
| 5.3 基于扣除背景法提高点目标测量精度 | 第113-118页 | 
| 5.3.1 扣除背景法修正大气的基本原理 | 第113-115页 | 
| 5.3.2 验证实验 | 第115-118页 | 
| 5.4 基于正态分布“3σ”原则提高点目标辐射测量 | 第118-125页 | 
| 5.4.1 正态分布“3σ”原则的基本原理 | 第118-121页 | 
| 5.4.2 实验验证 | 第121-125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 6.1 总结 | 第127-129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129-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41页 | 
| 致谢 | 第141-143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