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关于邻避的研究成果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6 分析框架:“利益一参与一绩效”分析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邻避设施与邻避事件 | 第18-23页 |
2.1 邻避的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2.2 邻避设施的属性 | 第19-20页 |
2.3 邻避设施及邻避群体的分类 | 第20-22页 |
2.4 邻避事件与污染型邻避事件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国内若干典型污染型邻避案例 | 第23-34页 |
3.1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案例 | 第23-30页 |
3.1.1 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 第23-26页 |
3.1.2 上海嘉定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 第26-30页 |
3.2 利益相关者的立场 | 第30-34页 |
3.2.1 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30-32页 |
3.2.2 上海嘉定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污染型邻避事件的成因 | 第34-39页 |
4.1 政府职能角度 | 第34-35页 |
4.2 公众参与角度 | 第35页 |
4.3 利益相关者角度 | 第35-37页 |
4.4 公众心理角度 | 第37页 |
4.5 环境正义角度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污染型邻避事件的解决对策 | 第39-45页 |
5.1 构建完善的法制保障体系 | 第39-40页 |
5.2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 第40-41页 |
5.3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 第41-42页 |
5.4 尝试多种方式补偿 | 第42-43页 |
5.5 提供积极的心理疏导 | 第43-45页 |
总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