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乌北地区复杂岩性储层测井解释评价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对含有凝灰质复杂岩性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岩性识别方法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储层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4 对流体识别方法的研究 | 第16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16-17页 |
1.4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研究区基本地质概况 | 第18-22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8-19页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9-22页 |
第3章 储层四性关系的研究 | 第22-31页 |
3.1 储层岩性特征 | 第22-25页 |
3.1.1 矿物特征 | 第23-24页 |
3.1.2 岩石特征 | 第24-25页 |
3.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5-26页 |
3.3 储层电性特征 | 第26-27页 |
3.4 储层含油性特征 | 第27页 |
3.5 储层岩性与电性的关系 | 第27-28页 |
3.6 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 第28-29页 |
3.7 物性与岩性的关系 | 第29-30页 |
3.8 沉积相与含油性 | 第30-31页 |
第4章 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 第31-36页 |
4.1 交会图法 | 第31-33页 |
4.2 FEAT元素测井组分识别法 | 第33-36页 |
第5章 储层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36-53页 |
5.1 储层孔隙度计算模型 | 第36-50页 |
5.1.1 BP神经网络法计算孔隙度 | 第36-37页 |
5.1.2 统计法计算孔隙度 | 第37页 |
5.1.3 理论骨架法计算孔隙度 | 第37-39页 |
5.1.4 骨架法计算孔隙度 | 第39-43页 |
5.1.5 三曲线回归公式法计算孔隙度 | 第43-45页 |
5.1.6 核磁法计算孔隙度 | 第45-49页 |
5.1.7 孔隙度计算方法研究的总结 | 第49-50页 |
5.2 储层渗透率计算模型 | 第50-51页 |
5.3 泥质含量计算模型 | 第51-53页 |
第6章 流体性质识别方法研究 | 第53-60页 |
6.1 模糊判别法识别油水层 | 第53-55页 |
6.2 交会图法识别油气水层 | 第55-60页 |
第7章 储层分类 | 第60-65页 |
7.1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7.2 利用岩心分析资料进行储层分类 | 第61-62页 |
7.3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进行储层分类 | 第62-65页 |
第8章 结论与认识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