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轮毂驱动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1.2 再生制动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1.1.3 线控制动的优势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轮毂驱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线控制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3 制动回能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1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20-21页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线控制动系统自主设计 | 第22-33页 |
2.1 线控系统设计 | 第22-25页 |
2.1.1 物理结构设计 | 第22-23页 |
2.1.2 控制思路设计 | 第23-25页 |
2.1.3 创新之处及优势 | 第25页 |
2.2 电机选型及减速机构设计 | 第25-30页 |
2.2.1 轮毂电机的选型 | 第25-27页 |
2.2.2 驻车电机的选型 | 第27-28页 |
2.2.3 驻车电机减速机构设计 | 第28-30页 |
2.3 线控系统执行机构三维建模及其工作原理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线控电制动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 第33-45页 |
3.1 车轮力学模型 | 第33-34页 |
3.2 轮毂电机模型 | 第34-36页 |
3.3 驻车电机及制动器模型 | 第36-37页 |
3.4 整车控制器控制设计分析 | 第37-40页 |
3.4.1 基于ECE法规的制动需求分析 | 第37-40页 |
3.4.2 前后制动力分配控制方法的确定 | 第40页 |
3.5 车轮控制器控制设计分析 | 第40-44页 |
3.5.1 防滑控制要求 | 第41-42页 |
3.5.2 制动能量回收率的计算 | 第42-43页 |
3.5.3 制动能量回收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基于不同工况的制动力分配策略建模与仿真 | 第45-57页 |
4.1 三种典型工况的车轮控制器控制方案拟定 | 第45-47页 |
4.2 建立SIMULINK仿真模型 | 第47-48页 |
4.2.1 整车控制器模型 | 第47-48页 |
4.2.2 车轮制动器模型 | 第48页 |
4.3 基于不同分配比例下的SIMULINK仿真分析 | 第48-56页 |
4.3.1 仿真参数设定及波形列表 | 第48-51页 |
4.3.2 SIMULINK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基于驻车过程的驻车电机控制方法研究 | 第57-62页 |
5.1 车辆驻车过程分析 | 第57-58页 |
5.2 车辆起步过程分析 | 第58-60页 |
5.3 智能驻车控制方案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基于DSP的BBW系统制动特性试验验证 | 第62-70页 |
6.1 试验系统介绍 | 第62-64页 |
6.2 试验内容及参数设定 | 第64-66页 |
6.3 试验结果 | 第66-6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0-71页 |
7.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已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