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相关界定 | 第9-10页 |
三、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0-14页 |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中国个性教育思想的发端(1903-1914) | 第16-23页 |
第一节 中国个性教育思想的渊源 | 第16-20页 |
一、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传入 | 第16页 |
二、中国个性的觉醒 | 第16-18页 |
三、个性教育思想的传入 | 第18-20页 |
第二节 个性教育思想的早期发展 | 第20-23页 |
一、个性教育意识的觉醒 | 第20-21页 |
二、教育者对个性教育内涵的界定 | 第21页 |
三、教育者关于个性与教育的论述 | 第21-22页 |
四、早期个性教育思想发展的特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中国个性教育思想的初盛(1915-1925) | 第23-41页 |
第一节 个性教育思想初盛的背景 | 第23-25页 |
一、《特定教育纲要》与《大总统申令(国民学校令)》的纲领指示 | 第23-24页 |
二、“新文化运动”对个性自由发展的呼吁 | 第24页 |
三、“1922新学制”的制度保障 | 第24-25页 |
四、西方个性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第25页 |
第二节 个性教育思想的初盛状况 | 第25-32页 |
一、个性教育思想的传播 | 第26-31页 |
二、中国教育学者对个性教育思想的创造成果 | 第31-32页 |
第三节 个性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探索 | 第32-41页 |
一、“设计教学法”教学试验 | 第33-34页 |
二、“道尔顿制”试验 | 第34-37页 |
三、“教学做合一”教育实践 | 第37页 |
四、个性教育的短暂沉寂 | 第37-39页 |
五、初盛时期个性教育思想发展的特点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中国个性教育思想的复兴(1930-1945) | 第41-51页 |
第一节 个性教育思想复兴的背景 | 第41-43页 |
一、《“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的实行 | 第41-42页 |
二、教育者对个性教育实践的反思 | 第42-43页 |
三、国内个性教育思想发展的内在诉求 | 第43页 |
第二节 个性教育思想的复兴状况 | 第43-51页 |
一、教育者对个性教育发展的新思考 | 第43-47页 |
二、中国教育学者对个性教育思想的理论创造 | 第47-49页 |
三、复兴时期个性教育思想发展的特点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个性教育思想发展历程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迪 | 第51-56页 |
第一节 个性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的历史意义 | 第51-53页 |
一、发掘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个性 | 第51-52页 |
二、开启西方个性教育教学方法的中国化历程 | 第52页 |
三、促使个性教育中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 第52-53页 |
四、开始将学生的个性作为课程编订的一个依据 | 第53页 |
第二节 个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 第53-56页 |
一、更新教育观念 | 第54页 |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 第54-55页 |
三、变革教育方式方法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