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3.1 招标评标管理概况 | 第11-12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4 文献简评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评标管理及其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3页 |
2.1 评标管理含义及其特点 | 第19页 |
2.1.1 评标管理含义 | 第19页 |
2.1.2 评标管理的特点 | 第19页 |
2.2 评标管理组成要素及其分析 | 第19-20页 |
2.2.1 在评标方法方面 | 第19页 |
2.2.2 在评标专家库管理方面 | 第19页 |
2.2.3 在评标风险控制方面 | 第19-20页 |
2.3 评标管理功能作用及其完善方向 | 第20-21页 |
2.3.1 评标管理功能作用 | 第20页 |
2.3.2 评标管理的完善方向 | 第20-21页 |
2.4 评标管理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4.1 项目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4.2 目标管理理论 | 第22页 |
2.4.3 绩效管理理论 | 第22页 |
2.4.4 精益化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国网J电力公司评标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3-28页 |
3.1 国网J电力公司评标管理概况 | 第23页 |
3.2 国网J电力公司评标管理现状及特点 | 第23-25页 |
3.2.1 国网J电力公司评标管理现状 | 第23-24页 |
3.2.2 国网J电力公司评标管理特点 | 第24-25页 |
3.3 国网J电力公司评标管理存在的弊端 | 第25-26页 |
3.3.1 对招标过程中各类参与者的管理不规范 | 第25页 |
3.3.2 评标方法不够科学 | 第25页 |
3.3.3 评价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 第25-26页 |
3.3.4 传统的评标管理方式己不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 第26页 |
3.4 国网J电力公司评标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6-27页 |
3.4.1 评标管理制度不成熟 | 第26页 |
3.4.2 对评标管理工作中的控制和监督机制不得力 | 第26-27页 |
3.4.3 对评标管理工作中的绩效评价体系欠缺 | 第27页 |
3.5 国网J电力公司评标管理体系优化的战略意义 | 第27-28页 |
3.5.1 提供高效率和快响应的物资流 | 第27页 |
3.5.2 控制物资采购总成本 | 第27页 |
3.5.3 发展优质供应商建立双赢模式 | 第27页 |
3.5.4 建立规范的招投标市场体系 | 第27-28页 |
第4章 国网J电力公司评标管理体系优化的总体研究 | 第28-53页 |
4.1 国网J电力公司评标管理体系优化的总体定位 | 第28-30页 |
4.1.1 战略目标 | 第28页 |
4.1.2 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4.1.3 建设内容 | 第29页 |
4.1.4 流程步骤 | 第29-30页 |
4.2 国网J电力公司评标管理体系优化的主要内容 | 第30-48页 |
4.2.1 方法论与策略 | 第30页 |
4.2.2 评标管理优化方案 | 第30-37页 |
4.2.3 案例分析 | 第37-48页 |
4.3 国网J电力公司评标管理体系优化的评估与分析 | 第48页 |
4.3.1 评估原则 | 第48页 |
4.3.2 评估方法 | 第48页 |
4.4 国网J电力公司评标管理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 | 第48-53页 |
4.4.1 建立协同监督机制 | 第48-49页 |
4.4.2 协同监督保障措施的具体内容 | 第49-50页 |
4.4.3 协同监督保障措施的具体分工 | 第50-5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