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0页 |
·历史研究法 | 第10页 |
·访谈法 | 第10页 |
·理论研究法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及现状 | 第11-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高校资助工作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第2章 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德育功能分析 | 第14-20页 |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概念分析 | 第14-16页 |
·“资助”概念的内涵分析 | 第14-15页 |
·“资助工作”概念的内涵分析 | 第15页 |
·“资助育人”概念的内涵分析 | 第15-16页 |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概念的内涵分析 | 第16页 |
·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德育功能 | 第16-20页 |
·德育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德育功能的体现 | 第18-20页 |
第3章 德育视野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分析 | 第20-30页 |
·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免费上大学加人民助学金时期 | 第20页 |
·人民奖学金加人民助学金时期 | 第20-21页 |
·奖学金与学生贷款并存时期 | 第21页 |
·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形成时期 | 第21页 |
·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内容 | 第21-25页 |
·确立了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资助理念 | 第21-22页 |
·构建了比较完整的高校资助育人政策和制度 | 第22-24页 |
·探索出一套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规范流程 | 第24页 |
·建立了专门负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具体机构 | 第24-25页 |
·社会参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逐步正规化 | 第25页 |
·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操作层面上的缺陷分析 | 第25-26页 |
·高校贫困生的界定缺乏合理、完善的标准 | 第25-26页 |
·资助工作的资金投入较少,还不能满足需要 | 第26页 |
·资助政策实施标准上的缺陷 | 第26页 |
·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仍面临着困境 | 第26页 |
·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现行政策上的缺陷分析 | 第26-29页 |
·奖学金政策 | 第27页 |
·助学贷款政策 | 第27页 |
·勤工俭学政策 | 第27页 |
·困难补助政策 | 第27-28页 |
·学费减、免、缓政策 | 第28页 |
·社会资助政策 | 第28-29页 |
·当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中德育工作的缺失性分析 | 第29-30页 |
第4章 以德育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 第30-40页 |
·围绕德育功能,完善我国高校资助育人政策 | 第30-32页 |
·发挥资助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第30页 |
·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的认定体系 | 第30页 |
·拓宽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来源的渠道 | 第30-31页 |
·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 | 第31-32页 |
·加强师德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资助队伍 | 第32-33页 |
·培养高素质资助队伍的重要性 | 第32页 |
·培养高素质资助队伍的策略 | 第32-33页 |
·强化德育工作,发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德育功能 | 第33-35页 |
·德育工作应规范化、日常化和自觉化 | 第33-34页 |
·加强资助工作进行前的德育工作 | 第34页 |
·开展资助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 第34-35页 |
·重视资助工作结束后的德育工作 | 第35页 |
·扩大教育面,注重其他参与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35-38页 |
·负有证明职责的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 | 第35页 |
·提供资助的社会组织和个人 | 第35-36页 |
·与接受资助的贫困生相处的非贫困生 | 第36-37页 |
·接受资助对象的家庭人员 | 第37-38页 |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贫困生的自助能力 | 第38-40页 |
·从理想教育入手,激发贫困学生的生活信念 | 第38页 |
·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功能,提高贫困学生的道德水平 | 第38页 |
·动员社会力量,为贫困学生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38-39页 |
·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增强贫困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 第39-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