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钢材打捆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钢材打捆机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钢材打捆机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封扣式带钢气动打捆头总体方案设计 | 第16-23页 |
2.1 钢材打捆机总体机械结构 | 第16-17页 |
2.2 带钢打捆头驱动方式和控制系统 | 第17页 |
2.3 带钢打捆头捆扎动作流程及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2.4 带钢打捆头设计技术参数 | 第18页 |
2.5 打捆头主要功能部件的构成方案研究 | 第18-21页 |
2.5.1 钢带驱动构 | 第18-19页 |
2.5.2 钢带矫直机构 | 第19-20页 |
2.5.3 动力传递机构方案设计 | 第20-21页 |
2.6 打捆头主要机械结构总体设计方案 | 第21-2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打捆头咬合机构设计及其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 第23-34页 |
3.1 分析钢带咬合方式及其咬合锁紧原理 | 第23-26页 |
3.1.1 钢带咬合方式 | 第23-24页 |
3.1.2 咬合机构动作原理 | 第24-25页 |
3.1.3 咬合机构关键处受力分析 | 第25-26页 |
3.2 气动式动力连杆机构分析设计 | 第26-29页 |
3.2.1 气动式动力连杆机构简图 | 第26-27页 |
3.2.2 气动式动力连杆机构静力学分析 | 第27-28页 |
3.2.3 气动式动力连杆机构尺寸设计 | 第28-29页 |
3.3 咬合机构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 第29-30页 |
3.3.1 咬合机构主要零件材料添加 | 第29页 |
3.3.2 咬合机构主要零件网格划分 | 第29-30页 |
3.3.3 咬合机构主要零件约束分析 | 第30页 |
3.4 咬合机构主要零件受力分析求解 | 第30-32页 |
3.4.1 咬合机构主要零件米塞斯应力云图及分析 | 第30-31页 |
3.4.2 咬合机构主要零件总变形云图及分析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打捆头咬合机构关键件设计与精度分析 | 第34-51页 |
4.1 咬合机构关键件分析 | 第34页 |
4.2 咬合机构运动范围 | 第34-35页 |
4.3 连杆行程和开刃扣开合区间 | 第35-36页 |
4.4 咬合机构关键件几何尺寸设计 | 第36-37页 |
4.5 咬合机构关键件ADAMS运动仿真及咬合精度分析 | 第37-50页 |
4.5.1 连杆与刀架连接处单变量运动学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4.5.2 连杆与冲扣刃连接处单变量运动学数据分析 | 第40-41页 |
4.5.3 冲扣刃与连杆连接处单变量运动学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4.5.4 冲扣刃与销轴连接处单变量运动学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4.5.5 单一变量下各轴孔处运动学数据分析对比 | 第43-45页 |
4.5.6 连杆与刀架连接处双变量运动学数据分析 | 第45-46页 |
4.5.7 连杆与冲扣刃连接处双变量运动学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4.5.8 冲扣刃与连杆连接处双变量运动学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4.5.9 冲扣刃与销轴连接处双变量运动学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4.5.10 双变量下各轴孔处运动学数据分析对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打捆头气动驱动和控制系统设计 | 第51-64页 |
5.1 打捆头气动驱动系统设计 | 第51-52页 |
5.2 打捆头气动驱动机构组成及原理 | 第52-54页 |
5.2.1 气动马达 | 第52-53页 |
5.2.2 双行程气缸 | 第53-54页 |
5.2.3 其它气动元件 | 第54页 |
5.3 打捆头对控制系统功能要求 | 第54-55页 |
5.4 打捆头PLC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 第55-56页 |
5.4.1 打捆头PLC控制I/O配置 | 第55-56页 |
5.4.2 打捆头其它资源配置 | 第56页 |
5.5 打捆头PLC软件系统设计 | 第56-63页 |
5.5.1 打捆头控制流程设计 | 第56-58页 |
5.5.2 打捆头捆扎动作模块梯形图设计 | 第58-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在校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