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32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5-29页 |
1.2.1 黄土蠕变特性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2 隧道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2.3 隧道衬砌计算理论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2 黄土蠕变特性试验研究及蠕变模型建立 | 第32-55页 |
2.1 黄土流变特性 | 第32-33页 |
2.2 实验设备及原理 | 第33-36页 |
2.3 蠕变实验步骤 | 第36-38页 |
2.3.1 采样步骤 | 第36页 |
2.3.2 试验步骤 | 第36-37页 |
2.3.3 试样钻孔直径确定 | 第37-38页 |
2.4 黄土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38-41页 |
2.5 黄土蠕变特性试验数据分析 | 第41-46页 |
2.6 黄土蠕变模型的建立 | 第46-53页 |
2.6.1 流变模型理论 | 第46-48页 |
2.6.2 蠕变模型建立及模型参数计算 | 第48-51页 |
2.6.3 模型参数变化规律分析 | 第51-5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衬砌结构荷载传递规律理论分析 | 第55-85页 |
3.1 统一强度理论 | 第55-56页 |
3.2 围岩加固体力学性质确定 | 第56-64页 |
3.2.1 支护反力确定 | 第56-59页 |
3.2.2 围岩加固体物理力学参数 | 第59-64页 |
3.3 考虑围岩剪胀作用的隧道弹塑性分析 | 第64-74页 |
3.3.1 平面应变条件下考虑围岩剪胀特性的统一强度准则 | 第64-68页 |
3.3.2 围岩弹性区分析 | 第68-69页 |
3.3.3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69-74页 |
3.4 考虑围岩剪胀作用的隧道粘弹塑性分析 | 第74-79页 |
3.4.1 粘弹性区蠕变位移解 | 第75-78页 |
3.4.2 粘塑性区蠕变位移解 | 第78-79页 |
3.5 衬砌荷载传递规律分析 | 第79-84页 |
3.5.1 考虑剪胀作用的围岩变形规律 | 第81-82页 |
3.5.2 初期支护受力规律 | 第82-83页 |
3.5.3 二次衬砌受力规律 | 第83-8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4 隧道衬砌内力计算及稳定性分析 | 第85-117页 |
4.1 曲墙拱隧道衬砌内力计算 | 第85-107页 |
4.1.1 理论模型建立 | 第85-86页 |
4.1.2 偏压荷载作用下隧道衬砌内力计算 | 第86-92页 |
4.1.3 弹性抗力作用下隧道衬砌内力计算 | 第92-96页 |
4.1.4 外荷载及弹性抗力共同作用下隧道衬砌内力计算 | 第96-99页 |
4.1.5 衬砌强度校核 | 第99-101页 |
4.1.6 算例分析 | 第101-105页 |
4.1.7 对比验证 | 第105-107页 |
4.2 直墙拱隧道衬砌内力计算 | 第107-115页 |
4.2.1 理论模型建立 | 第107-108页 |
4.2.2 对比验证 | 第108-11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5 考虑黄土蠕变的隧道围岩变形控制及应用 | 第117-151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117-121页 |
5.1.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18-119页 |
5.1.2 设计施工概况 | 第119-121页 |
5.2 现场监测方案 | 第121-127页 |
5.2.1 主要监测内容 | 第121页 |
5.2.2 现场监测方法 | 第121-126页 |
5.2.3 现场监测断面 | 第126-127页 |
5.3 支护结构荷载传递规律及稳定性评价 | 第127-136页 |
5.3.1 初期支护受力分析 | 第127-128页 |
5.3.2 二次衬砌荷载传递规律分析 | 第128-129页 |
5.3.3 规范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 | 第129-135页 |
5.3.4 考虑蠕变的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135-136页 |
5.4 围岩变形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6-148页 |
5.4.1 黄土隧道变形主要影响因素 | 第136-146页 |
5.4.2 唐家塬隧道围岩变形规律 | 第146-148页 |
5.5 隧道围岩变形综合控制方案 | 第148-14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4页 |
6.1 结论 | 第151-152页 |
6.2 创新点 | 第152-153页 |
6.3 展望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6页 |
附录 | 第166-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