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工作与非工作领域中手机使用对企业员工幸福感的影响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研究综述第13-23页
    1.1 通讯工具的使用的概念第13-14页
        1.1.1 家庭中工作相关的手机使用的概念与结构第13页
        1.1.2 工作中非工作相关的手机使用的概念第13-14页
    1.2 通讯工具使用行为的相关研究第14-20页
        1.2.1 通讯工具使用行为影响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第14-15页
        1.2.2 通讯工具使用行为影响恢复过程的相关研究第15-16页
        1.2.3 通讯工具使用行为的影响机制第16-20页
    1.3 通讯工具使用行为影响员工的理论基础第20-23页
        1.3.1 边界理论第20-21页
        1.3.2 资源保存理论第21页
        1.3.3 工作需求-资源模型第21-23页
第二章 问题提出第23-31页
    2.1 现有研究的局限第23-24页
    2.2 研究目的和框架第24-25页
    2.3 研究假设第25-28页
        2.3.1 手机使用与幸福感结果变量的关系第25-26页
        2.3.2 恢复过程的中介作用第26页
        2.3.3 手机使用动机的调节作用第26页
        2.3.4 工作-自我和家庭-自我促进的中介作用第26-27页
        2.3.5 恢复过程和家庭-自我促进的链式中介作用第27页
        2.3.6 感知到的分离规范的调节作用第27-28页
    2.4 研究意义第28-29页
        2.4.1 理论意义第28页
        2.4.2 实践意义第28-29页
    2.5 研究路线第29-31页
第三章 研究设计第31-39页
    3.1 研究一 感知到的分离规范和使用手机动机量表的修订第31-33页
        3.1.1 初测量表的翻译第31页
        3.1.2 初测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第31-32页
        3.1.3 再测问卷的信效度分析第32-33页
            3.1.3.1 内部一致性信度第32页
            3.1.3.2 结构效度检验第32-33页
    3.2 研究二 工作和非工作领域手机使用对幸福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第33-39页
        3.2.1 研究被试与研究程序第33-35页
        3.2.2 研究工具第35-37页
        3.2.3 共同方法偏差第37页
        3.2.4 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过程第37-39页
第四章 结果第39-53页
    4.1 人口统计变量的方差分析第39页
    4.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第39-42页
    4.3 跨层次分析第42-53页
        4.3.1 手机使用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第42-43页
        4.3.2 恢复过程的中介作用第43-44页
        4.3.3 自我促进的中介作用第44-46页
        4.3.4 恢复过程、家庭-自我促进的链式中介作用第46-49页
        4.3.5 家庭中工作相关的手机使用动机的简单调节作用第49-50页
        4.3.6 感知到的分离规范的跨层次调节作用第50-53页
第五章 讨论第53-59页
    5.1 手机使用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第53-54页
        5.1.1 家庭中工作相关的手机使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第53页
        5.1.2 工作中非工作相关的手机使用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第53-54页
    5.2 恢复过程在家庭中工作相关的手机使用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第54-55页
    5.3 自我促进的中介作用第55-56页
        5.3.1 家庭-自我促进在恢复过程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第55-56页
        5.3.2 工作-自我促进在工作中非工作相关的手机使用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第56页
    5.4 恢复过程和家庭-自我促进在家庭中工作相关的手机使用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第56-57页
    5.5 手机使用动机在家庭中工作相关的手机使用和恢复过程之间的调节作用第57-58页
    5.6 感知到的分离规范在工作中非工作相关的手机使用和工作-自我促进之间的调节作用第58-59页
第六章 结论第59-63页
    6.1 研究结论第59-60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0-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附录1第71-74页
附录2第74-76页
附录3第76-79页
附录4第79-83页
致谢第83-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食品沙漠”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A地区为例
下一篇: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核心自我评价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