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微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境遇及其优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7-1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7-8页
        1.1.1 研究背景第7页
        1.1.2 研究意义第7-8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8-12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8-10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2页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第12-13页
        1.3.1 主要思想第12页
        1.3.2 重点和难点第12-13页
        1.3.3 创新与特色第13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3-14页
        1.4.1 研究思路第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4-23页
    2.1 微时代的相关概述第14-16页
        2.1.1 微时代的概念第14-15页
        2.1.2 微时代的特征第15-16页
    2.2 生命教育的相关概述第16-17页
        2.2.1 生命教育第16页
        2.2.2 大学生生命教育第16-17页
    2.3 理论基础第17-23页
        2.3.1 中国传统生命思想第17-19页
        2.3.2 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思想第19-20页
        2.3.3 西方的生命哲学思想第20-21页
        2.3.4 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第21-23页
第3章 微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发展机遇第23-29页
    3.1 微时代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第23页
        3.1.1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第23页
        3.1.2 微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发生变化第23页
    3.2 微时代大学生的发展机遇第23-25页
        3.2.1 激发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体意识第24页
        3.2.2 促进了大学生生命困顿的解决第24-25页
        3.2.3 拓展了大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第25页
    3.3 微时代高校生命教育工作的发展机遇第25-29页
        3.3.1 延展了生命教育的内容第25-26页
        3.3.2 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形式第26-27页
        3.3.3 拓宽了生命教育平台载体第27-29页
第4章 微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第29-35页
    4.1 微时代大学生面临的困境第29-32页
        4.1.1 价值观念泛世俗化第29页
        4.1.2 思维方式浅表层化第29-30页
        4.1.3 行为方式唯自我化第30-31页
        4.1.4 情绪自我控制力差第31-32页
    4.2 微时代高校生命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第32-35页
        4.2.1 话语权阅众分享销蚀了生命教育工作者权威第32页
        4.2.2 信息无屏障性弱化了生命教育载体集中性功能第32-33页
        4.2.3 新媒体生动形象冲击了传统生命教育方式第33页
        4.2.4 文化快消现象削弱了传统生命思想作用第33-35页
第5章 微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思考第35-44页
    5.1 更新生命教育理念第35-36页
        5.1.1 平等对话理念第35页
        5.1.2 共同参与理念第35-36页
        5.1.3 分层教育理念第36页
    5.2 充实生命教育内容第36-38页
        5.2.1 引入死亡教育,克服思维异化第36-37页
        5.2.2 提高媒介素养,规范网络行为第37页
        5.2.3 融入传统文化,树立科学价值观第37页
        5.2.4 加强健康教育,解决心理问题第37-38页
    5.3 丰富生命教育形式第38-40页
        5.3.1 掌握微话语,实现良性互动第38页
        5.3.2 整合微消息,加强舆论引导第38-39页
        5.3.3 开展微活动,强化生命体验第39页
        5.3.4 关注微心理,开展差异性教学第39-40页
    5.4 搭建新型生命教育平台第40-44页
        5.4.1 借助微媒介,健全生命教育网络体系第40-41页
        5.4.2 结合微需求,加强教师专业素养第41-42页
        5.4.3 凝聚微力量,提升朋辈教育效果第42页
        5.4.4 基于微话语,打造生命教育合力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致谢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附录1:访谈提纲第49-50页
附录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程哲学“有机互助整体论”与大学和谐学科建设
下一篇:《爵士舞》课程教学大纲优化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