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1 评价观念的转变 | 第8页 |
1.1.2 高三形成性评价实施现状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0-18页 |
2.1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1.1 形成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1.2 高三复习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2.2 数学学习理论 | 第12-14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页 |
2.2.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页 |
2.2.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14页 |
2.3 数学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2.3.1 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 第14页 |
2.3.2 行为主义评价观 | 第14-15页 |
2.3.3 认知主义评价观 | 第15页 |
2.4. 形成性评价概述 | 第15-17页 |
2.4.1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 | 第15-16页 |
2.4.2 形成性评价的功能 | 第16页 |
2.4.3 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原则 | 第16-17页 |
2.5 本文中对高三复习的界定 | 第17-18页 |
第3章 高三复习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 第18-32页 |
3.1 研究概述 | 第18-21页 |
3.1.1 研究问题 | 第18页 |
3.1.2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3.1.3 研究工具 | 第18-20页 |
3.1.4 研究过程 | 第20-21页 |
3.2 高三复习中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实施方式 | 第21-24页 |
3.2.1 课堂观察 | 第21-22页 |
3.2.2 学习观察记录 | 第22-23页 |
3.2.3 考试检测 | 第23页 |
3.2.4 逆向设计的评价思想 | 第23-24页 |
3.3 形成性评价的使用效果分析 | 第24-26页 |
3.3.1 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与评价效果相关性分析 | 第24-25页 |
3.3.2 学生对形成性评价认知与评价效果相关性分析 | 第25页 |
3.3.3 形成性评价反馈情况与评价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25-26页 |
3.4 形成性评价反馈情况分析 | 第26-28页 |
3.4.1 教师反馈分析 | 第26-27页 |
3.4.2 学生反馈形式分析 | 第27-28页 |
3.5 高三复习中形成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8-32页 |
3.5.1 师生对形成性评价功能的误解 | 第28-29页 |
3.5.2 评价主体单一 | 第29页 |
3.5.3 对评价反馈功能的忽视 | 第29-30页 |
3.5.4 大多为否定的评价结果 | 第30-32页 |
第4章 形成性评价的改进策略 | 第32-38页 |
4.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32-33页 |
4.1.1 重视自我评价 | 第32页 |
4.1.2 生生互评 | 第32-33页 |
4.2 评价结果呈现多样化 | 第33-34页 |
4.3 反馈环节的改进措施 | 第34-38页 |
4.3.1 重视评价的反馈功能 | 第34页 |
4.3.2 避免随意过度的评价 | 第34页 |
4.3.3 把握好反馈的时机 | 第34-35页 |
4.3.4 渐进性的反馈信息 | 第35页 |
4.3.5 有效的反馈机制 | 第35-38页 |
第5章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38-48页 |
5.1 实验设计 | 第38页 |
5.1.1 实验的实施对象 | 第38页 |
5.1.2 实验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38页 |
5.2 实验过程 | 第38-43页 |
5.2.1 个别访谈 | 第38-39页 |
5.2.2 课堂观察 | 第39-42页 |
5.2.3 实验组改进反馈环节 | 第42-43页 |
5.3 实验结果与不足分析 | 第43-48页 |
5.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 | 第43-45页 |
5.3.2 不足分析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A | 第50-52页 |
高三数学教学形成性评价运用情况调查问卷 | 第50-52页 |
附录B | 第52-54页 |
2 号同学自我评价表 | 第52-53页 |
3 号同学自我评价表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