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接触耦合的钢绞线自振频率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索力承重桥的发展概况 | 第10页 |
1.1.1 斜拉桥 | 第10页 |
1.1.2 悬索桥 | 第10页 |
1.2 拉索分类及特性 | 第10-14页 |
1.2.1 悬索桥索结构 | 第11-12页 |
1.2.2 斜拉索索结构 | 第12-14页 |
1.3 索力测试方法及误差 | 第14-17页 |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4.2 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4.3 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基于频率法测索力的计算理论公式 | 第21-31页 |
2.1 斜拉索的线性振动理论 | 第21页 |
2.1.1 基于频率法测索力的理论推导基本假定 | 第21页 |
2.1.2 拉索基本运动方程的构建 | 第21页 |
2.2 拉索张紧弦理论 | 第21-26页 |
2.2.1 不考虑拉索的抗弯刚度和垂度效应 | 第21-23页 |
2.2.2 考虑拉索抗弯刚度的公式推导 | 第23-25页 |
2.2.3 考虑拉索垂度的公式推导 | 第25-26页 |
2.3 基于频率法测索力实用公式 | 第26-28页 |
2.4 基于有限元法计算索力 | 第28-30页 |
2.5 基于频率法测索力参数识别 | 第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拉索耦合频率方程推导及验证 | 第31-43页 |
3.1 拉索耦合频率方程推导 | 第31-34页 |
3.1.1 拉索耦合振动模型 | 第31-32页 |
3.1.2 两根索刚性耦合频率方程的推导 | 第32-33页 |
3.1.3 多索刚性耦合频率方程的推导 | 第33页 |
3.1.4 两根索弹性耦合频率方程的推导 | 第33-34页 |
3.2 拉索耦合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4-37页 |
3.2.1 ANSYS软件介绍 | 第34-35页 |
3.2.2 ANSYS软件中的模态分析 | 第35-36页 |
3.2.3 单元类型 | 第36页 |
3.2.4 材料参数 | 第36页 |
3.2.5 拉索耦合模型建立 | 第36-37页 |
3.3 公式正确性验证 | 第37-42页 |
3.3.1 振型 | 第37-39页 |
3.3.2 两根索耦合频率值对比 | 第39-41页 |
3.3.3 多根索耦合频率值对比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拉索耦合体系自振频率参数分析 | 第43-51页 |
4.1 拉索索力不均匀的影响 | 第43-46页 |
4.2 拉索线密度不均匀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 拉索耦合长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 拉索长度不均匀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 基于频率法测索力相关建议 | 第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考虑耦合的整索自振频率分析 | 第51-73页 |
5.1 工程背景 | 第51-52页 |
5.2 整索模型建立 | 第52-56页 |
5.2.1 模型的简化与单元划分 | 第52-54页 |
5.2.2 拉索的材料参数 | 第54页 |
5.2.3 单元介绍 | 第54页 |
5.2.4 模型建立 | 第54-56页 |
5.3 钢绞线层间接触计算 | 第56-61页 |
5.3.1 位移计算结果 | 第56-57页 |
5.3.2 模态计算结果 | 第57-61页 |
5.4 套管质量不均匀分布的影响 | 第61-64页 |
5.4.1 问题提出 | 第61-63页 |
5.4.2 计算结果对比 | 第63-64页 |
5.5 钢绞线索力不均匀问题 | 第64-72页 |
5.5.1 平行钢绞线张拉工艺 | 第64-65页 |
5.5.2 拉索索力均匀性控制 | 第65-68页 |
5.5.3 某斜拉桥无应力索长控制 | 第68-70页 |
5.5.4 钢绞线索力不均匀性影响识别 | 第70-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1.结论 | 第73页 |
2.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件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