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绪论 | 第8-16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选题背景 | 第8-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3.技术路线 | 第14页 |
(四)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1.研究特色 | 第14页 |
2.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一) 有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大数据 | 第16-17页 |
2.信用体系 | 第17-18页 |
3.征信 | 第18页 |
(二) 基本理论 | 第18-20页 |
协同治理理论 | 第18-20页 |
三、大数据背景下辽宁信用体系建设现状和发展机遇 | 第20-25页 |
(一) 辽宁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 | 第20-22页 |
1.辽宁信用体系起步阶段 | 第20页 |
2.辽宁信用体系建设发展阶段 | 第20-21页 |
3.辽宁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阶段 | 第21-22页 |
(二) 大数据背景下辽宁信用体系面临的机遇 | 第22-25页 |
1.国家政策指引方向 | 第22-23页 |
2.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 第23页 |
3.启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 第23页 |
4.初步形成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 | 第23-25页 |
四、大数据背景下辽宁信用体系建设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36页 |
(一)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 第25页 |
1.问卷设计 | 第25页 |
2.数据来源及样本基本情况 | 第25页 |
(二) 大数据背景下辽宁信用体系建设现存问题 | 第25-30页 |
1.信用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26-27页 |
2.信用数据质量不高 | 第27-28页 |
3.信用服务需求不足 | 第28-29页 |
4.信用服务市场不成熟 | 第29-30页 |
(三) 大数据背景下辽宁信用体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30-36页 |
1.信用体系重要性认识不足 | 第30-32页 |
2.国家信用管理与服务法律缺失 | 第32-33页 |
3.失信成本较低 | 第33页 |
4.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间信用协同治理效果不佳 | 第33-36页 |
五、国外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 第36-41页 |
(一) 国外信用体系协同治理的经验 | 第36-38页 |
1.美国信用体系协同治理的经验 | 第36-37页 |
2.欧洲信用体系协同治理的经验 | 第37页 |
3.日本信用体系协同治理的经验 | 第37-38页 |
(二) 国外信用体系协同治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1页 |
1.加快信用法律法规建立与完善 | 第38-39页 |
2.加快征信数据的征集与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库 | 第39页 |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信用环境促进信用中介机构发展 | 第39-40页 |
4.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主分工明确的信用监督体系 | 第40-41页 |
六、大数据背景下提升辽宁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 | 第41-49页 |
(一) 建立有效的信用协同治理体系 | 第41-43页 |
1.辽宁信用体系建设主体构成 | 第41页 |
2.大数据背景下辽宁信用治理云模式探索 | 第41-43页 |
(二) 强化信用服务监管完善信用法制化 | 第43-44页 |
1.完善信用法律法规 | 第43页 |
2.建立信用行业规范 | 第43-44页 |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第44页 |
(三) 加强大数据信用数据归集推动征信标准化 | 第44-47页 |
1.建立信用大数据标准体系 | 第44-45页 |
2.应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信用数据交换共享 | 第45页 |
3.建立市场化信用大数据归集机制 | 第45-46页 |
4.引进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和模型 | 第46-47页 |
5.全面培养专业化信用管理人才 | 第47页 |
(四) 激发信用服务需求提高信用产品应用的普遍性 | 第47-49页 |
1.大力培育信用服务机构 | 第47页 |
2.推动政府率先用信 | 第47-48页 |
3.激发企业及各类金融机构用信需求 | 第48页 |
4.激发个人用信需求 | 第48-49页 |
七、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