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红曲霉菌及红曲色素概述 | 第14-15页 |
1.2.1 红曲霉菌 | 第14-15页 |
1.2.2 红曲色素 | 第15页 |
1.3 红曲色素的生物合成 | 第15-18页 |
1.4 红曲黄色素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4.1 红曲黄色素简介 | 第18-19页 |
1.4.2 红曲黄色素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活性 | 第19-20页 |
1.4.3 红曲黄色素的发酵研究 | 第20-23页 |
1.4.3.1 高产红曲黄色素菌株的筛选 | 第20-21页 |
1.4.3.2 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21-22页 |
1.4.3.3 发酵过程参数控制 | 第22-23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3-26页 |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高糖胁迫红曲霉发酵黄色素代谢与分泌的特性 | 第26-49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与方法 | 第26-35页 |
2.2.1 菌体来源 | 第26页 |
2.2.2 培养基 | 第26-27页 |
2.2.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7-29页 |
2.2.3.1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2.2.3.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2.2.4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2.2.4.1 种子培养 | 第29页 |
2.2.4.2 发酵培养 | 第29页 |
2.2.5 分析方法 | 第29-35页 |
2.2.5.1 菌体干重测定 | 第29-30页 |
2.2.5.2 葡萄糖浓度测定 | 第30页 |
2.2.5.3 菌体油脂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2.2.5.4 红曲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2.2.5.5 红曲色素组分分析 | 第31页 |
2.2.5.6 红曲色素组分的鉴定 | 第31-32页 |
2.2.5.7 细胞膜组成成分分析 | 第32页 |
2.2.5.8 红曲色素合成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32-3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2.3.1 葡萄糖浓度对红曲色素和油脂代谢的调控 | 第35-36页 |
2.3.2 高糖发酵下色素与油脂代谢的关联作用 | 第36-38页 |
2.3.3 胞内外红曲黄色素的组分鉴定 | 第38-40页 |
2.3.4 高糖发酵下胞内外色素组成特性的变化 | 第40-42页 |
2.3.5 高糖发酵细胞膜特性改变诱导色素跨膜分泌 | 第42-43页 |
2.3.6 高糖发酵下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43-45页 |
2.4 讨论 | 第45-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氧化还原电势对红曲霉高糖发酵黄色素代谢的影响 | 第49-65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实验与方法 | 第49-55页 |
3.2.1 菌体来源 | 第49页 |
3.2.2 培养基 | 第49-50页 |
3.2.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0-51页 |
3.2.3.1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3.2.3.2 主要仪器 | 第50-51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51页 |
3.2.4.1 种子培养 | 第51页 |
3.2.4.2 发酵培养 | 第51页 |
3.2.4.3 发酵液氧化还原电势的调控 | 第51页 |
3.2.5 分析方法 | 第51-55页 |
3.2.5.1 菌体干重测定 | 第51页 |
3.2.5.2 葡萄糖测定 | 第51页 |
3.2.5.3 氧化还原电势(ORP)测定 | 第51-52页 |
3.2.5.4 红曲黄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3.2.5.5 红曲色素组分分析及胞内红曲黄色素的定量 | 第52页 |
3.2.5.6 NADH和NAD+含量的测定 | 第52-53页 |
3.2.5.7 果糖-6-磷酸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53-54页 |
3.2.5.8 红曲色素合成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54-5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3.3.1 H_2O_2添加量和添加时间对水溶性黄色素代谢的影响 | 第55-57页 |
3.3.2 不同氧化还原电势调控红曲黄色素代谢 | 第57-59页 |
3.3.3 H_2O_2诱导的氧化条件对胞内NADH/NAD+水平的影响 | 第59页 |
3.3.4 H_2O_2诱导的氧化条件对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59-61页 |
3.3.5 H_2O_2诱导的氧化条件对PFK和G6PDH酶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3.4 讨论 | 第62-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温度变换调控红曲霉水溶性荧光黄色素的代谢 | 第65-78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实验与方法 | 第65-68页 |
4.2.1 菌体来源 | 第65页 |
4.2.2 培养基 | 第65-66页 |
4.2.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66页 |
4.2.3.1 主要试剂 | 第66页 |
4.2.3.2 主要仪器 | 第66页 |
4.2.4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4.2.4.1 种子培养 | 第66页 |
4.2.4.2 发酵温度对水溶性黄色素代谢的影响 | 第66页 |
4.2.4.3 两阶段温度调控发酵 | 第66-67页 |
4.2.5 分析方法 | 第67-68页 |
4.2.5.1 菌体干重测定 | 第67页 |
4.2.5.2 残余葡萄糖测定 | 第67页 |
4.2.5.3 红曲黄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67页 |
4.2.5.4 水溶性红曲黄色素组分分析 | 第67页 |
4.2.5.5 红曲色素合成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67-6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8-76页 |
4.3.1 不同温度对水溶性黄色素代谢的影响 | 第68-71页 |
4.3.2 发酵温度改变水溶性黄色素代谢特性 | 第71-72页 |
4.3.3 不同温度下胞外水溶性黄色素的稳定性 | 第72-73页 |
4.3.4 两阶段温度调控发酵提高水溶性荧光黄色素 | 第73-75页 |
4.3.5 温度对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75-76页 |
4.4 讨论 | 第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2 创新点 | 第79页 |
5.3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附件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