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21页 |
第一章 国内少儿真人秀节目“儿童本位”理念缺失的表现 | 第21-29页 |
第一节 节目的内容——丢失童真 | 第21-24页 |
一、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 | 第21-23页 |
二、成人问题的儿童化解答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儿童的形象——复杂化 | 第24-26页 |
一、成人化的儿童形象 | 第24-25页 |
二、成熟化的塑造视角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后期的处理——忽略儿童视角 | 第26-29页 |
一、儿童隐私的零处理 | 第26-27页 |
二、过多的说教成份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儿童本位”理念缺失的成因分析 | 第29-37页 |
第一节 市场因素——消费文化的盛行 | 第29-31页 |
一、追随娱乐文化趋势 | 第29-30页 |
二、童真是独特的消费题材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媒介导向——电视制作者的局限 | 第31-34页 |
一、制作理念基于成人思维 | 第32-33页 |
二、媒介“把关人”意识淡薄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受众反馈——审美情趣的偏差 | 第34-37页 |
一、家庭“把关人”职责的缺失 | 第34-35页 |
二、成人受众主导节目的审美趣味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儿童本位”理念缺失的影响 | 第37-44页 |
第一节 沉默——成人主宰,儿童被动接受 | 第37-39页 |
一、儿童的主动性被忽略 | 第37-38页 |
二、儿童的话语权被消解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异化——模糊儿童与成人的界限 | 第39-42页 |
一、儿童对自我认知的困惑 | 第39-40页 |
二、效法成人的言行模式 | 第40-42页 |
第三节 潜在的暴力——认知、情绪受到视觉画面冲击 | 第42-44页 |
一、形成错误的成长价值观 | 第42-43页 |
二、诱发负面情绪及暴力行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对“儿童本位”理念的思考 | 第44-51页 |
第一节 合理编排“教”与“乐” | 第44-46页 |
一、顺应玩乐天性 | 第44-46页 |
二、重拾儿童话语权——以《妈妈听我说》为例 | 第46页 |
第二节 定位儿童主人翁角色 | 第46-49页 |
一、以儿童为第一视角 | 第46-47页 |
二、角色互换的情感体验——以《中国爸爸》为例 | 第47-49页 |
第三节 依托少儿频道的播出平台 | 第49-51页 |
一、少儿节目更需要专业化 | 第49-50页 |
二、不同于成人的赛程设置——以《中国新声代》为例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8页 |